Author

Topic: 人民日报:粮价由托市价变托底价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Read 158 times)

newbie
Activity: 84
Merit: 0
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涨了很多都翻倍了,唯有粮食多年不涨或上涨幅度偏弱,你让老百姓有什么信心种地?按现行物价和工资标准,水稻卖二元多才合理。还是一块多
jr. member
Activity: 32
Merit: 21
但是这跟币圈毛关系?
newbie
Activity: 4
Merit: 0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到处都有种水稻的,现在基本都没有了……都不知道中国的粮食哪里来的,种田的越来越少……
newbie
Activity: 30
Merit: 0
股市把股民坑死了,种地把农民累死了,最后得到了什么?为啥所有物价涨的农民都买不起了,然而农民种的都不值钱,卖不出去
newbie
Activity: 28
Merit: 0
所谓给农民的农产品涨点价?实际上那些农药,化肥之类的产品早己变相把涨格涨到天上去了!每一轮说农产品涨价都是一个笑话!
newbie
Activity: 84
Merit: 0
别不要脸了,这些年看看把粮食价格打压成什么样了,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大幅上涨,唯独粮食原地踏步10多年!农民有十亩地不够在外打工一个月的!你们的粮食年年大丰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
newbie
Activity: 25
Merit: 0
政府保证粮食安全就可以了,市场的交给市场。土地兼并方面,政策也应该放宽些。
newbie
Activity: 14
Merit: 0
价补分离,促进减存量、抑增量;粮价由“托市”变“托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种粮不亏本

  日前国家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每斤降低0.1—0.2元,这是三年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为什么调价,粮农会不会亏本?

  看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自2004年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连年增收。但多年来最低收购价以托市为主,往往高于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国内国外粮价倒挂,库存量、进口量越来越多, Sad Sad
jr. member
Activity: 154
Merit: 1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促进减存量、抑增量;粮价由“托市”变“托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种粮不亏本
newbie
Activity: 28
Merit: 0
通缩不利于农民,通胀有利于农民,然而现在农民都进城了,谁是通胀受益者?
jr. member
Activity: 124
Merit: 4
现在的种子化肥都很贵,粮食深加工的都赚钱,苦就苦了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一亩地才赚几百块
newbie
Activity: 47
Merit: 0
粮食安全是战略安全问题,保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一项长远战略。
newbie
Activity: 70
Merit: 0
粮食,粮食,土地耕地。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的真正涵义现在有几个人重视彻底理解。城市化占用大量优质土地,加上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撩荒弃种的土地。虽然新开垦土地可以滥竽充数,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真正的优质沃土是稀缺的战略物资。
newbie
Activity: 47
Merit: 0
这是要让粮食涨价的意思,对农民是好事。有房无贷的也没问题,食品上多花点钱。有沉重月供的不好过了
jr. member
Activity: 126
Merit: 1
保障农民增收是目标
newbie
Activity: 43
Merit: 0
老百姓种点地拼死拼活的,结果粮食八九毛钱一斤,价格太低~太低~
newbie
Activity: 70
Merit: 0
为人民谋福祉,吃的吃看的看。报废车分文不值,报废渔船20万,外加十几年馅饼补贴。就这么个纸策有气你干憋着吧。
member
Activity: 140
Merit: 12
让粮价向市场稳步回归(三农微观察)

  人民日报 赵永平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促进减存量、抑增量;粮价由“托市”变“托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种粮不亏本

  日前国家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每斤降低0.1—0.2元,这是三年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为什么调价,粮农会不会亏本?

  看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自2004年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连年增收。但多年来最低收购价以托市为主,往往高于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国内国外粮价倒挂,库存量、进口量越来越多,下游加工企业举步维艰。都在一条产业链上,企业没账算,农民难增收,这样靠政策托起来的价格注定不可持续。

  看市场,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放心,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粮食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粮价、补贴接近“天花板”,资源环境又遇“紧箍咒”,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下调最低收购价,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的是减存量、抑增量,让粮价逐步回归市场。同时,粮价由“托市价”变“托底价”,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种粮不亏本。但这个“托底价”并不是市场价,眼下一些地方优质稻谷价格依然坚挺,这传递出一个信号,今后种地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调好结构、调优品种,才能更有赚头。

  有人担忧,调价会不会造成“谷贱伤农”?从两年来玉米供给侧改革实践看,大可不必担心。2016年玉米取消临储政策,价格从只涨不跌到随行就市,多的调下来,少的调上去,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一手好牌,玉米调减1477万亩,大豆、蔬菜等增加1700万亩,失衡的大船掉过头来,全国玉米库存下降28%。玉米价格开始回归理性,每斤从0.6元上涨到0.8元以上,加工企业活了,农民收益稳了,产业走出“死胡同”,焕发新的生机。

  由此看,这次稻谷调价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这既是一场全方位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既要考虑量的平衡,也要实现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那么,结构怎么调?

  坚持市场化方向。调优结构,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政策的精准性,以优粮优价导向,引导农民盯着市场种、跟着需求走,产得优、卖得好,让种粮成为有赚头的产业。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多点少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时代保护粮食产能,要加快推进向提质导向转变,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农民增收是目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更要看农民是否得实惠。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逐步实现市场定价,既要反映市场供求,又要防止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特别是要避免粮价过快下跌,稳定农民收入这个基本盘,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