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数据操纵将不复存在,区块链才是未来? (Read 78 times)

member
Activity: 96
Merit: 10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哈哈,有梦想总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
member
Activity: 133
Merit: 10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sr. member
Activity: 378
Merit: 250
(原标题:The Internet Is a New Kind of Prison, Blockchain May Set Us Free)
网易科技讯 3月12日消息,据Futurism网站报道,互联网中流动的信息为世界带来了无数新的可能性,但也引起了人们对隐私的严重关切。建立在加密安全网络上的分步式互联网可能会改变这种状况。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人连接到网络上时,我们喜欢幻想一个覆盖全球的数字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互联网“数字乌托邦”还有另一面:我们的生活正被窥探,我们的个人选择受到我们尚未意识到的影响。
像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以及像Facebook或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都知道互联网使个人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现在,有些人开始认为,这种力量不应该被允许掌握在少数公司手中,并且正在试验新技术以提供另一种选择。
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平台(从浏览器到网站)都在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是谁以及正在做什么等。你在网上做的每件事都有记录,公司可以用来赚钱。的确,收集和使用数据并不一定是坏习惯。举例来说,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可以帮助公司开发更具个性化的内容,这是很多人都渴望的。
大多数在线服务通过隐私协议提供数据保护。但是,当这些被称为“大数据”的信息财富被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的时候,事情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它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侵犯你的隐私。这些公司可以通过微妙的方式控制人们的在线体验,例如通过跟踪某人的浏览习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某些广告会在你访问的每个网站都跟随你?
当数据被用来加强或影响政治观点时,结果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厌倦了这种形式的软控制,这是全球互联网面临的首要问题。分布式互联网可能是帮助我们摆脱数据巨头控制我们的一种方式。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区块链进行,这是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的背后支持技术。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它展示了如何使用共享数据和信息的方式工作,而这些数据和信息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强大机构控制的。相反,信息被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中,每台计算机都要通过密码验证来连接。简而言之,这种分散和分布式的共享信息框架是非常安全的,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隐私。对于Ethereum的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来说,区块链“解决了数据操纵的问题。”
一名iOS开发者、自称区块链的狂热粉丝写道:“到目前为止,区块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密货币上。但我认为,到2018年,平台和工具令牌将成为焦点。这两个组件(更具体地说是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助于定义下一代互联网。”
已经有许多开源服务想要完成这项工作。这些应用程序被称为分布式应用程序或Dapps,这些应用的每一个记录都是通过公共和分散的区块链存储的。一个例子是Blockstack浏览器,它自称为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互联网”。Blockstack允许用户访问提供服务的Dapps,它类似于大多数基于云端的应用程序。
Blockstack在他们的网站上列出这些应用程序,其中包括在线文字处理器Graphite、个人健康中心Afia、播客应用以及加密货币组合应用等。这些工作与传统互联网没什么差别,除了它们都是分布式的,并通过加密来保护用户的隐私。
当然,这些Dapps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像Blockstack这样的平台也不是很完美。《连线》杂志曾称这些服务“笨拙、有缺陷”。当你连接到普通互联网时,打开你的常规浏览器当然会更容易。然而,分布式互联网可能很快就不仅仅是注重隐私意识者的选择。
未来的分散化技术的潜在支持者包括风险投资公司红杉和Andreessen Horowitz,过去它们都曾支持现在的科技巨头。Andreessen Horowitz高级合伙人兼投资者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最好的企业家、开发商和投资者都对在中央平台上建立的服务起了警惕之心。”
另外,由于Dapps是开源的,因此更容易让更多人参与开发。当然,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不管我们知不知道,这些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给我们带来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他认为有必要重新发明互联网。最后,通过安全、自愿共享信息的原则来建立信任,也许“分布式”才是前进的正确道路。(小小)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