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何清涟:社会共识完全破裂:从柴静纪录片的遭遇说起 (Read 2097 times)

hero member
Activity: 644
Merit: 500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造成的正面效应要远多于负面效应,喷子们就歇歇吧,在中国,你捐钱给别人都有人喷。


说的好  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 治理污染 总比 什么也不做  在这里骂来骂去好
hero member
Activity: 770
Merit: 500
原版《穹顶之下》泄密 此片本就为政治而来(图)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穹顶之下的舆论大爆炸”专题页面

现在公众所看到的《穹顶之下》并非原版,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裁剪。原版的《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著名调查记者袁凌参与了《穹》的制作。媒体人吴立湘对袁凌进行了采访,袁凌告诉吴立湘,今年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的《穹》:

“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也就是说,《穹顶之下》原先的逻辑链条更长,应该是“肿瘤—雾霾—PM2.5—燃油—天然气市场化—中石油私有化—国家发展模式”。最终定稿时,柴静团队可能觉得探讨“国家发展模式”这一部分使得该片的政治倾向太过直白和露骨,对宣传推广不利,于是选择了删去。对资本和媒体而言,“去政治化的政治”才是实现己方政治利益的最佳方式。在非理性的煽情技巧、演讲技巧和一闪而过的各式图表的轰炸下,借助主流门户网站的后续公关,在常年大搞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所创造出来的去政治化的环境中,公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私有化、市场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隐含结论。被这个片子精心隐去而又处处体现着的政治,最终传递到了每个人的头脑中。

这个片子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其发布的时间点—两会之前,显然是为了绑架两会政治议题而来。

原《焦点访谈》栏目副制片人兼主编庄永志称“柴静的《穹顶之下》把PM2.5拽到眼前”,并“相信在今年的‘两会’上,会有更多的代表、委员和普通民众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提出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维基解密2011年8月30日公布的一份美国驻北京大使馆2009年12月1日发往美国华府的电报称,《穹》片主编范铭,2008年10月被以“颠覆国家”的罪名被拘留,后经柴静和各方的努力被释放。

而《穹》片的幕后之一罗永浩,则是一个有着严重逆向种族主义情结的人,且有着严重的媚日情结。他在微博上堂而皇之地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支那猪”, 对日本动辄“我大日本帝国”云云,并称“没有日本的话,亚洲是不值一提的。”、称日本没有否认侵略史实,“只是淡化和回避了一些史实而已。”

看来,《穹》的制作团队真是卧虎藏龙,无奇不有。但这些人似乎有一个共通的政治理念:反华反共。

鉴于柴静团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美国方面也开始高调介入(当然,原先可能也有介入,但是比较低调),对柴静团队及背后的西化势力予以呼应。在美国大使馆的官 方微博和官方博客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大使馆于3月4日组织一场主题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全球视角与中国进行时》的讲座和讨论会。


附文:柴静幕后的穹顶式朋友圈 老罗定风格 客厅社交圈给建议

浩淼繁星,言极穹顶,两会前的这一个周末,是属于柴静的。

在一个习惯着睁眼说瞎话的文宣系统中,产生了“看见”的柴静。然后在一个自我承担风险、资金以及荣誉的自媒体时代,柴静又努力去解释那些“看不见”。

不过真要把柴静当如娱乐资本论一般的自媒体,把《穹顶之下》当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实在是属于幼稚。

不信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简单地说,就是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格定位的罗永浩团队+范铭的文案摄像团队+通过常年客厅社交积累下来的大V智囊团。

同时,柴静在全片中运用的21个演讲技巧,也几乎堪称案例教学。

仔细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而在小娱看来,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同时笔者也采访了两位参与人员):

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见》的原团队

以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为主。按名单分析,应该主要以拍摄、文案为主,是幕后主力。

2.然后是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其中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3.大V记者、调查记者等外脑

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届或调查记者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

数到这里,估计不加V就会又急吼吼的称柴静是“客厅派对主人”了,肯定也会有人称柴静是当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厅聚会,还是暧昧昏黄的舞会?或许如何评价柴静的这次人员聚集,也会折射不同的人心。

当笔者采访某位参与了此事的“客厅客人”时,他非常精到的点评一句:“林徽因只是个沙龙主持人的角色,柴静却每次都在吸收众家所长,最终推出了让每个人都吓一跳的作品。”


下面,娱乐资本论也分析下这篇作品的21个演讲技巧,以及她幕后的数十人的团队构成。

一。范铭团队有哪些人?范铭是谁?


随便找期之前的《看见》对比下名单,就能知道此次《穹顶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见》团队的成员。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范铭,据她自我介绍中透漏,她是无锡人,这个可爱的天蝎座女孩1998年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2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新闻调查》、《面对面》编导,CCTV-1《看见》主编。

在CCTV的工作中,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

一位电视界的朋友说,2014年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铭)、老柴(柴静)这三剑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Obscurity-写道:“看到(雾霾调查)编导是范铭,感觉柴静她们又回来了。”@洛之秋说柴静只是前台,幕后是范铭这样的专业团队。@ 格桑小巫说“做过幕后以后就不容易产生偶像情结了,柴静的这个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最厉害的是范铭。老百姓才崇拜独行侠,圈内人只钦佩好团队。”


李伦又是谁?是《看见》和《24小时》的原制片人。

柴静还曾经发过一篇和李伦相识的博文,里面详细记载了李伦是如何给予柴静施展拳脚的空间的:“我临时做了几天《24小时》的主播,跟邱启明搭档,他当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会儿我实在觉得他够呛,就把他的稿子接过来,对观众说“让他歇一下,我来替他播”。我没有直播经验,不知道图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这么一换,导播临时调换图都来不及,这要出点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伦是制片人,第一责任人。但他不动声色,节目结束了还噙着点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采访新闻当事人。通常为了避免直播的风险,主播只连线记者,但我职业惯性,觉得采访当事人是最接近新闻核心的办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风险都是李伦担着,可他鼓励我这么做。”

二。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罗永浩就不说了,点击原文,我们会附上了一篇《罗永浩跨界对话柴静:畅谈彪悍人生》的对谈,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在风格上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种一致。

至于备受好评的keynote风格,则是由锤子团队的许岑、欧阳念念负责。其中,许岑是早期罗永浩的伙伴之一,与罗老师在电影进修班相识,后加入老罗英语培训。著名的老罗培训在迷笛上放的广告片(mother fu×k那个),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锤子科技历来发布会的keynote制作,均由他负责,之前他还出了一个keynote 教程,一个英语学习教程,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欧阳念念则是锤子科技的设计师。

三。大V记者


下面就按片子名单排列了(最后那十几个我也不认识),不过光看这几十人名单,也可知柴静在圈内人脉之广泛。袁凌告诉娱乐资本论,其实他介入这次的事件比较晚,当时还是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视频,“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从最后的视频成片,也确实可以看出柴静确实采纳了袁凌的意见。可以想见,柴静就是通过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渐进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视频作品,最终造就了这一次成功。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

李伦:原《看见》的制片人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

袁凌:著名调查记者,曾发表过数十万字小说、诗歌,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

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

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

郝俊英:《看见》“三剑客”之一,著名编导。
hero member
Activity: 630
Merit: 500
崔永元拍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专题片,反响也很大。现在如何?我们要大力发展转基因产业了。
崔那是因为跟方舟子杠上了,专基因食品好不好,全球一直众说纷纭,但是雾霾问题就是一个正命题了。
sr. member
Activity: 420
Merit: 250
崔永元拍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专题片,反响也很大。现在如何?我们要大力发展转基因产业了。
sr. member
Activity: 476
Merit: 250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造成的正面效应要远多于负面效应,喷子们就歇歇吧,在中国,你捐钱给别人都有人喷。
sr. member
Activity: 476
Merit: 250
第一次听说PM2.5就是几年前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发布的。当时反应激烈,甚至都不想叫PM2.5,而是命名为“细悬浮颗粒”什么的,起了不少名字,现在都没有人再提了。
hero member
Activity: 770
Merit: 500
RT @wenyunchao:关于雾霾,14年长沙一伙公民就拍了一个视频,名字叫《雾霾》,片子很唯美,比之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时间更早更有深意。拍片期间,女主角无端被陌生人袭击。剪辑期间工作室设备被猫类全部没收,此后参与者一直被骚扰至今。所以说,环境雾霾的话题,完全可以用政/治雾霾掩盖得干干净净。
8:10pm - 2 Mär 15
hero member
Activity: 770
Merit: 500
何清涟:社会共识完全破裂:从柴静纪录片的遭遇说起

    来源:VOA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阴谋论与变相维稳论
   
    各种指责很多,一条被做成图片广泛转发短文是阴谋论的代表:“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 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6马上要开两会了。”
   
    阴谋论盛行,最强烈的意见是:柴静背后有支持力量,她是当局要利用她来打击周永康的一颗棋子。中石油、中石化的产品造成污染,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各地民众反抗的PX项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参建的。潘岳当年批评大型国企石化所建项目不少高污染项目,且建在江河旁边,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之一。但雾霾的出现,据说有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农村燃料种类等多种原因。因此,说《穹顶之下》是对准两桶油而来,实在算是超级发挥之论。
   
    有人进一步发挥说,从不报道污染事件的官媒这次大规模介入,足证这部片子是阴谋。这更是误会。近30年以来,中国官媒及各种市场化媒体,因身份与受限制级别不同,在政治与社会问题上取舍偏好有差别,但在环保问题上因为拥有一定程度的报道空间,几乎都比较努力。中央级媒体因为不受地方政府管辖,相对更有优势,因此在揭露地方环保缺失上能够做得更多。当年“太湖卫士”吴立红在一段时期内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得到全国众多媒体的支持。还有人指责说为什么柴不报道土地污染及水污染,偏偏挑空气污染?我告诉她,土地与水污染报道很多,仅举一例,2006年中国官方投入十数亿,做了个土地调查,一直以事涉国家机密为由未公布,最后在媒体压力下,于2014年4月公布了数据,即1/5的耕地受到严重污染。财新网做了个系列报道,《大国土伤》 ;《上篇:一份迟来的报告》;《下篇:镉祸沉重》。
   
    柴静的遭遇说明再无任何社会共识
   
    知情权其实是民众的基本权利之一。几年前,当潘石屹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空气数据在微博上公布之时,人们发现自己被骗时很愤怒,纷纷要求环保局公布空气数据真相,为此还引发了中国外交部指责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不应该公布空气数据。当时人们认为,土地污染、水污染有地域性,导致民众的关心程度不同,只有空气是人人必须呼吸之物,因而也最容易达成集体行动。几年过去,摄制雾霾纪录片的柴静遭遇“变相维稳”的评价,从社会学角度解读,只能说中国社会利益分化极端严重,已经不可能再形成任何全社会共识。尤其是被严重边缘化的社会群体,目前已经有了“张献忠意识”,即不属于我的国家,早烂早好。在统治集团与这个群体之间,已经形成“你之机会,即我之不幸;我之灾难,即你之狂欢”的极端对立局面。
   
    至此,柴静纪录片涉及的雾霾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因为治理污染是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巨大工程,被中国现代化列车甩落的群体已经不相信政府,也没耐心再等待下去。夏朝末期,君主夏桀残暴不仁,并将自己自比太阳,生存艰难的老百姓指着太阳骂:“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但这只是泄愤时的语言,因为事实是,王朝必将灭亡,人民还得继续生活。本朝的特殊问题是:新旧鼎革后,中国已经没有社会重建的资本,生存基座即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巨大破坏。
   
    为了阐述以下的观点,我先声明,对于中国污染的政治责任问题,几乎是我每篇涉及国土生态的文章都会谈到。最近一篇是《中国污染的共犯结构 ——中国2013“经济改革”的焦点(2)》
   
    民主化并不能让环境问题自动解决
   
    柴静纪录片引发的维稳论,背后涉及的是一个问题:现在促使中国政府治理环境,只会延长中共统治寿命。环境继续被糟蹋,会加速中共灭亡,等民主化了再治理。
   
    毫无疑问,中共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天也许在10年、20年或若干年之后来到),后中共时期的政府(假定是民主政府)如何面对这笔由中共遗留下来的巨大遗产,才是真正的问题。与权力对应的是责任,这份遗产除了统治这块土地的权力之外,还有水陆空立体污染的生态系统,污染引发的人体健康问题(每天正以8550人的速度产生癌症病人,以及各种因污染而造成的疾病),数量庞大的失业人口。这些问题并不因民主化就自动解决,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民主政治的信心。
   
    中国的污染有制度成因,这我在《公地的悲剧(一)中国人饮水早已不再安全》里已经谈过:一项资源或财产如果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被过度使用,逐渐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做“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假定将来中国民主化(包括土地私有化)了,污染并不会自动消失,一是要解决污染增量,这可以通过社区自治、公众参与、法治、自由媒体及政府监管等来解决;二是清理污染存量。即使控制住污染增量与人口规模,政治稳定,经济正常发展,这也将是一个长达百年的持续投入过程。
   
    以中国的现状而言,空气可能是最好治理的部分,APEC蓝与奥运蓝的出现,证明只要控制与改变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如工厂停产、机动车限制进城等,是可以做到的。往好里说,将来中国可能会改变,往坏里想,中国在经历一次大的经济萧条之后,中国人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将被迫改变。
   
    难办的是土地污染与水污染,二者密切相关,因为水的来源一是地下水,二是地面水会通过雨水冲刷流到水里去。所以治水得先治土地。这方面的投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日本经验。之所以没介绍美国经验,是因为美国是通过化学作用加上自然净化,历时长达30-50年,中国没那么多土地可以闲置这么多年,也不可能投入那么多钱,所以只能学习日本的换土法。即便如此,中国学习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污染土地的数量是日本的很多倍。这我在《土地治污:中国学日本经验之难》一文里已经说过。
   
    民主制只保证民众享有选举权与人权,但人权之一的环境权在中国的生态环境下不可能自动实现。所谓“公地的悲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消费公地的人对污染环境都有责任,区别只是主从及责任大小问题。在此我借用刘业进【水知道我们的罪孽】做为本文结尾:“多年前汪丁丁写过一篇文章《水知道你的罪孽》,与柴静的观察如出一辙。我建议柴静下一个片子可以拍《水知道你的罪孽》。一切制度扭曲,一切价值观误导,一切信仰误导,最终可以通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饮用的水,我脚下的泥土,每天必需的食物,测量群体的罪孽。”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