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区块链启示录:在比特币价格击穿1万美元的瞬间 (Read 137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252
Merit: 100
说的好科幻,看不懂。。。
member
Activity: 140
Merit: 50

经济观察报 宋笛 姜鑫/文

 “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区块”诞生了。
 
它被称为“创世区块”。
 
这句话是当天《泰晤士报》头版文章的标题。一个署名叫“中本聪”的人,在他自己创造的技术系统里把它抄写了下来。
 
没有人知道中本聪是怎么想的,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抄下那句话后,他就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太神秘了。就像2008年11月他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论坛上贴出的那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3000字,一个系统,以及一个至今都无法预测的、充满争议的虚拟世界。
 
当时的现实世界正经历一场影响至今的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的风暴原点,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曾经闪耀全球金融界的巨头相继倒下。那些曾经仅靠一个指令操作就能造就一架财富收割机的职员们,在曼哈顿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第七大道的总部门口曲终人散,领带松散、垂头丧气地拖着整理箱离开大楼。
 
随着巨头倒下的,还有信任。
 
人们对现实金融体系的失望、怀疑和悲观,四处蔓延。欧洲人艾默里奇在这一年导演的灾难大片《2012》,成了对当年金融风暴最直观的投射。
 
就在这一时刻,中本聪用一篇论文创造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比特币乌托邦。
 
这里没有中央银行、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威权。没有中心。
 
后来,硅谷区块链技术公司StringLabs的CEO Tom Ding 在阅读完那3000字后的一周时间里,“都兴奋得难以入睡”。他认为“这是一篇伟大的论文”。
 
任何一个人沿着中本聪抄下的那句话,都可以继续写下去。永远不可更改,永远不能被删除。
 
这些写进去的内容,被打包后形成一个个区块,区块被链接起,形成一个叫区块链的系统。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在一片金融巨头倒掉的废墟上,在现实信用体系被支离的碎片里,由33位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虚拟货币——比特币问世。
 
现实世界里,美国、欧洲等金融发达经济体用了数年时间,修补或重建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创伤。很快,一切成为过去。好奇、理性、投机、贪婪、冲动……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再次回归。
 
很多人已经忘记中本聪,但他基于区块链技术系统创造的比特币,开始风靡。
 
冒险家、投资人、创业者、银行、政府、监管机构,纷纷把眼光投向中本聪构建的乌托邦。
 
中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此前一些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中国比特币交易量占到了全世界的80%以上。交易平台和用来投资交易的各类币不断出现。
 
它们都是虚拟的,但所有原型几乎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
 
比特币交易平台仿照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克隆出了用来进行虚拟货币的融资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机制,用于为区块链项目融资。
 
庄家、掮客、中介、矿工,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职业,不觉间占据了比特币的虚拟世界。
 
2017年9月4日,中国央行等七部委叫停所有ICO活动。此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宣布关闭国内所有比特币交易场所。
 
疯狂沸腾了近20多个月的比特币热潮,戛然冷却,从公众视野退居回暗潮之下。但比特币的价格仍然在一路攀升,2017年11月28日,在一些海外的交易平台中,比特币价格突破了一万美元。
 
比特币之于区块链,犹如建筑学之于宫殿。宫殿深隐雾内,吸引着掘金者冒险而来。建筑学却开始风靡于浓雾之外。
 
富士康、德勤、工信部专家、花旗、汇丰、平安……从制造业到金融机构,从服务业到政府部门,从投资人到创业者,区块链犹如磁石般地,吸引着这所有的一切。
 
区块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必然的铅球
 
争议永远存在。既是对于看完中本聪关于区块链的论文后兴奋不已的Tom Ding,也是如此。“区块链就是用10000台或者更多台电脑来做以前一台电脑做的事情,从单位效率而言,就下降了10000甚至更多倍。”Tom Ding说。
 
在几乎所有极客眼里,区块链的优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Tom Ding说,“区块链的安全本来就基于一种计算冗余,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框架内,区块链的安全和效率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一样”。
 
同样处在跷跷板两端的,还有身处于这个时代中每一个人、每一家公司——技术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带来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感,用以填充这些不安感的信任机构们,却在金融危机被证实了其脆弱的一面。
 
基于此而诞生的区块链,选择了安全。
 
区块链在技术角度本身并无明显的突破,它更像是一套基于技术的逻辑系统,它以严密的逻辑和精巧的设计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特殊的“数字账本”。“账本”一词可以成为大众理解区块链技术的一条捷径:“账本”是人类记录财富转移、流动的工具,它为人类有限的记忆力提供了额外的支撑,但它本身并不是信任的来源——你之所以可以坦然的在银行完成一次转账,并非因为你信任银行的转账技术系统,你信任的是银行本身提供的“信誉背书”。
 
区块链希望成为的是一本本身即可提供信任依据的“账本”,这种信任来源于区块链的几大特性:录入数据几乎难以篡改、不可撤销,系统运行不需要某个“中心”支配。
 
区块链的信仰者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这一“数字账本”将最终成为一个“信任产生机器”,所有用区块链记录的事物、连同它们录入时间顺序都会以一种不可更改的形式存在在数字空间之中,对其中数据真实性的信任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中介”为其背书,就像没有人需要为“铅球扔起就一定会下落”(在一定环境和速度范围内)这一物理现象负责一样,它意味着一种决定和必然。
 
人们把区块链的特点简化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自动生成、不可更改、不可销毁。
 
区块链这样的特性,让人们对它产生的足够的信任,并由此觉得安全。
 
2015年以来,市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关注程度持续上升。尤其是美国和欧洲。这里是金融和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危机经常发生的地方。
 
2016年年初,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央行以及咨询机构发布的有关区块链技术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于这一新技术的好奇心与探求欲。中国官方尚未对区块链发表更为明确的观点。但市场早已开始勇敢的尝试。
 
一时间,有关区块链的具体应用案例似乎汹涌而来,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中的私有链和联盟链技术——区块链包含三个类型,公有链、联盟链以及私有链,其区分的核心标准是参与其中的人群是否是特定人群,公有链面向不特定的所有人群开放,比特币基于的区块链即是一个共有链;联盟链、私有链则向特定人群开放,出于隐私、效率等多方面考量,商业应用中较多的是联盟链以及私有链。
 
博晨技术CEO、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健说,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大领域,一类是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各种交易的清算、结算以及审计和监管;另一类是非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信息的共享以及包括产权、版权等各种权益的确认和记录。
 
二:“大家把管子都插进去吹泡泡”
 
区块链其实并能不算是某一项底层技术的创新。它是对一系列技术创新进行逻辑组合的结果。
 
可以将区块链分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是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的电子账簿系统;另一个是用以维护这一系统的激励机制。前者是被用来搭建区块链这座城堡;后者则是雇佣卫兵,用以维护城堡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的方式,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各种“币”即是这一系统的产物。
 
一个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电子账簿系统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同时也是区块链商业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区块链系统中,一笔交易产生时会向足够多的节点进行广播,被广播的节点可以利用一些密码学原理确认这一笔交易是否真实,有效。
 
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一次交易完成后,需要由会计等人员进行对交易的有效性、交易数值的真实性进行。
 
当足够多的交易产生后,它会被打包到一起,即所谓的区块。一个打包好的区块可以理解为一本已经记满账目的传统账册。
 
在打包的同时,区块链系统会利用加密算法形成所谓的时间戳,每一个区块的数据会通过加密算法形成一个随机散列值投射到下一个区块之中,这个不断进行叠加的散列值会像链条一样,把打包好的区块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即所谓的链。
 
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当会计记满一个账本时,会计将这一账本进行编号,并将这个账本按照时间顺序放入书柜之中,比如01号账本、02号账本……一个按照时间顺序不断累加的账本集合形成了所谓的链;同时每一个账本都会记录上一个账本形成的总账金额,这一数值构成了账本内部信息的关联性。
 
这一系列操作的结果是:区块链能够证明任意一笔交易在特定时间是有效的真实的交易。但与传统账簿不同的是,区块链中并没有某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会计”,即所谓的“中心”。
 
这也意味着在理想状态中,当陌生的人们聚在一起进行交易时,可以仅凭借区块链系统即可产生对于交易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任,而不必花大量成本培养或者冒巨大风险信任某个具有权威意义的“会计”。
 
区块链这些天然特性,吸引了金融领域的技术研究者。
 
在所有区块链可能应用的领域中,金融普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首先落地的,并且将会带来最大价值的领域。
 
博晨技术CEO、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健说,金融行业与区块链安全、稳定的特性比较契合,而且金融方面已经拥有的大量信息化系统也更容易架构在区块链技术之上,从银行的一些清算到包括保险、证券在内的非银机构,都有很多的利用空间。
 
在海外,一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通过成立联盟的形式来进行区块链技术落地场景的研究——比如在2015年由花旗、汇丰等金融机构成立的R3联盟;诸如日本、英国、德国在内的央行也相继推出了有关区块链系统的研究报告,用以评估目前区块链在银行系统内应用的可能性。
 
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集团等多家金融机构均宣布了有相关区块链应用的落地或者投入研发区块链应用场景。其中,民生银行、中国平安等多家金融机构还相继加入了R3联盟进行包括区块链在内的分布式总账技术的研发。
 
平安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平安集团下属的同业资产交易平台、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等产品中。目前平安有一支从美国聘请的技术团队,对区块链做了一些改造,现已经有100多家银行、非银机构使用同业资产交易云平台,这一平台底层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累计下来超过5万亿的交易量。
 
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说,因为采用了区块链技术,有85%的对账问题都可以实时找到,效率提高了许多。
 
一些非银金融机构也在尝试落地区块链技术。2017年9月7日,德勤在香港成立了一家亚太区块链实验室,这是德勤在全世界成立的第三家区块链实验室。秦谊说,这一实验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亚太地区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一些已经较为成熟的区块链技术落地寻找合适的场景。
 
目前德勤正在和相关公司合作,开发一个针对审计场景的区块链模版,这一模版被寄望将会使审计的一些诸如检验的环节变得更为高效、便利。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呼声较高,但其中真正有效的落地案例仍然较少,即使有个别案例,也大多数是存在于一些边缘环节。
 
一位商业银行技术部门相关人士称,目前许多银行内的区块链应用实际上是在内部的积分、客户管理,这些场景其实并不需要区块链技术即可达成,此前一直未能取得效果的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商业逻辑本身未理顺。
 
目前区块链在银行的业务层面应用主要是在跨境清算或者个别的跨行协作领域。这些领域普遍牵扯了多方协作,基于监管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领域本身就是银行业务的薄弱环节,业务效率较低,因此区块链技术反而能够降低这些业务的交易成本,因此能够较快落地,但是在主营业务中,由于传统技术效率本来就很高,区块链得以应用的场景并不多。
 
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长银用了“杀鸡牛刀”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区块链应用的“窘境”。
 
秦谊称,此前也有多家银行或金融机构来德勤寻求区块链方面的合作,但是他们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效率并不感兴趣,他们只要求能够更快的落地,对这些机构而言,区块链更像是一个广告系统。
 
秦谊说,“大家把管子都插进去吹泡泡,这就很可怕”。
 
三:“信用穿透机”
 
拥有超过120万员工的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电视画面里,百万年轻员工日夜加班赶工的场景令人震撼,但这可能只是这家庞大公司运营线条上最末端和最简单的环节。
 
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了富士康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我们一直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在尝试寻找新技术能够帮助进一步提高目前供应链系统的效率。从2016年开始,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磨合,我们认为区块链可以带来很多改变,它比较适合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特别庞杂、碎片化的场景”,李仁杰说。
 
李仁杰出身金融业,曾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花旗银行资本市场部。2015年富士康成立了一家专门针对全球区块链技术公司的投资平台HCM资本,李仁杰是HCM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同时也是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富金通是富士康专门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
 
李仁杰深信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高供应链效率,并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技术支撑。在HCM成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中,HCM投资、合作的区块链相关公司已经超过10家。
 
目前HCM正在供应链电子票券领域推进落地的一项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简单的说,HCM正在尝试把一条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票据电子化,通过底层技术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在上下游供应商之间流转。
 
便于票据流通仅仅是这一系统的功能之一,其背后的逻辑较为完整的体现了区块链这一技术的核心功能——提供信用机制。
 
李仁杰说,制造业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供应商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一些核心制造企业却在银行有上十亿、百亿的授信,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
 
“这些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供应商相当比例实际上是优质的金融客户,但是他们融资的难度很高,本质原因就在于核心企业的信誉难以穿透复杂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李仁杰说。
 
目前HCM正在推进的系统即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系统将会与核心企业的支付系统打通,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可以让核心企业不至于在整个系统中扮演“影子银行”的角色——的特质,这一系统被寄望能够成为一个“信用穿透机”,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一路穿透至所有链内的供应商。
 
融资贵的本质是信用的缺失,高利率是对风险的代偿。按照李仁杰的设想,在理想状态下,这套“信用穿透机制”能够为一部分供应链企业提供与核心企业资金成本接近的融资渠道。
 
四:一堵厚厚的墙
 
但这些还只是测试或构想。
 
技术效率是横阻在区块链技术与商业场景间的一堵厚厚的墙。
 
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长银说,目前区块链技术依然是一项尚不成熟的技术,同时区块链本身也不是一项以解决“技术效率”为目的的技术,这是它与此前技术革新有明显差异的一点。“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机制,它的核心在于设计的理念和规则。”
 
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其在效率方面的“天生缺陷”让大型机构在对区块链技术做了一翻评价后逐渐持有的是观望态度。
 
欧洲与日本的央行在今年9月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中表示,尽管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有潜力改善系统弹性,但它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全世界最庞大的支付系统。
 
今年9月,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2016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也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作出回应,陆磊表示,第一,不敢讲现在已经观察到的信息技术,就意味着是未来金融可用信息技术顶端或者是已经达到成熟程度;第二,不能肯定目前的信息技术对金融业务流程、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和货币发行所构成真实有效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历史数据积累。第三,不敢肯定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对目前已有中心交易环节和形势所构成的影响是改进性还是颠覆性的,这是因为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或者是最佳的实践。
 
一位银行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此前其所在的银行也曾经考虑利用区块链系统构建一个清算平台,但是在测试后发现目前区块链技术完全不足以支撑大量的结算交易,如果要提高速度,就需要同时付出更高的安全成本,与传统技术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在综合考量后,决定暂时放弃原定计划。
 
李长银称,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够应用的许多场景都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传统技术,除非区块链能够带来全新的优势,否则仅仅是这种系统性的替换成本都会阻碍区块链技术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
 
这种在效率与安全、去中心化之间的摇摆成为了目前区块链技术框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或者追求高效、或者追求安全追求去中心化,这两者在目前的技术框架里是比较难协调的”,Tom Ding 说。
 
一位对区块链技术较为激进的技术人员甚至说,区块链整个概念都是一个误区,“我们完全可以把区块链这个概念分拆来,它象征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并非要框在所谓的‘区块链’的概念框架内”,这位技术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但对于大部分投身区块链研究的人员而言,区块链的技术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在目前区块链的研究方向中,智能合约被认为是一个重点的突破方向。所谓智能合约是在合约中植入一些预先编程好的条件,当满足条件时,合约将会自动被执行。这一概念早在90年代即被提出,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为这一概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Tom Ding认为,在区块链技术成熟后,包括智能合约等形态的完善将会整个改变目前的商业环境。
 
“区块链最核心的功能本身就是降低此前人们为了维系陌生人之间正常交易所支付的大量成本,参与的机构和人员越多,区块链能降低的‘信任成本’空间就越大。”一位区块链技术研究者说。
五:另一个现场
 
在另一个现场,人们将对区块链的“信任”演化到了另一个极致。
 
这就是比特币,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虚拟创新。
 
一个简单的比喻可以帮助理解区块链和比特币之间的异同,比特币是中本聪修建起来的一座宫殿,而区块链技术是对于这一城堡叹为观止的观众从已经建成的城堡中提炼出的建筑学原理。
 
由于城堡的存在,人们可以清晰的获知当砖块以什么样的形式堆叠起来时,可以搭建出一面坚固的墙,墙以什么样的形式组合起来时,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宫殿。因此,区块链可以被视为一个先出现应用再提炼原理的技术系统。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区块链的应用都一定会产生某种“币”。实际上在许多仅利用“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账簿”这一技术系统的商业场景,并不一定需要某种“币”的产生和参与。
 
包括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等让投资界疯狂的各种数字货币实际上是区块链技术中激励机制的产物。
 
但由激励机制而来的各种“币”成为了区块链最直接,最易变现的“应用”,它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成为了区块链技术在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突然频频被大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
 
一位硅谷的区块链技术投资人说,在这一轮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大幅上涨前,区块链技术实际上只在计算机技术研究者和爱好者这一小范围内有知名度,但是随着2016年币价上涨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一些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以及大型公司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在2016年比特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海外一些大型公司开始以此为噱头,陆续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日本在2017年通过了《支付服务修正法案》,这意味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手段在日本拥有了合法地位。
 
进一步推高区块链知名度的是一种被称为ICO的融资手段的蔓延。如同其名字一样,ICO与股票市场的IPO有着高度的类似:一个项目方通过互联网筹集用户手中的数字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拥有较好的流通性,在市场上售出即可得到项目需要的资金。
 
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初衷在财富的裹挟下不断被扭曲,一些技术含量极低甚至是与区块链技术毫无关联的项目开始出现——李长银说,有相当比例的ICO项目所谓的“技术研发”仅仅是“复制粘贴”代码而已。
 
2017年9月,中国监管部门叫停所有ICO活动。此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宣布关闭国内所有比特币交易场所。
 
这场基于区块链、围绕比特币上演的疯狂造富故事,穿透了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被演绎,好奇、争议、扭曲、疯狂、进步、本性都被一一折射。
 
而它的本质则是一个基于效率和安全感的矛盾体,在人类第一次跨越血缘这一根植在基因中的“信任机制”,走到部落之外的区域,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完成一次“以物易物”的交易时,对这一矛盾的抉择就不曾停歇。
 
密码学家尼克·萨博在《货币,区块链和社会可扩展性》一文中指出了区块链的价值本质,即“用昂贵且自动化安全的计算算力来代替廉价但是却在制度上昂贵的计算算力”。他将区块链牺牲效率后所带来社会经济功能称为“社会扩容性”。
 
TomDing说,这种社会扩容性可以理解为区块链可以减少人类在维持信用方面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技术层面的“效率”,但提高了整个社会交往层面的“效率”。
 
尼克·萨博在其文章中谈到了区块链所面临的困境与未来。
 
他说,“乌托邦计划在区块链社区非常受欢迎,但它们不是可行的选择。让我们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