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四川一女孩不堪父亲殴打离家出走12年,父亲去世仍未归 (Read 97 times)

brand new
Activity: 0
Merit: 0
他就干了一件后悔一辈子的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弥补。
brand new
Activity: 0
Merit: 0
女儿不愿意回家,是因为怕她的爸爸,这种怕,已经转化成一种恨。
jr. member
Activity: 49
Merit: 2
苏女士手机里保存着女儿9岁的照片,她有空就会拿出来看
2017年10月23日,47岁的杨和平在蓬安县天成乡木角坑村下葬。他唯一的女儿杨敏没能出现在葬礼现场。
12年前,杨敏在父亲多次的暴力殴打教育之后,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她甚至可能不知道父亲病逝的消息。
临终前一刻,杨和平仍深陷愧疚与自责,“当初是爸爸粗暴无知,不会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你”。12年间,这个不善表达的中年男子,也从一个曾经动辄殴打教育的“恶父”,变为棍棒教育的劝诫者。
“她今年应该24岁了。”丈夫离去,杨敏的妈妈苏女士还在继续寻找着女儿:“我无法请求你原谅爸妈对你的伤害,只想你回来用我的余生弥补对你的亏欠,孩子回来吧!”

弥留之际 他想呼唤女儿的名字
“我亲爱的孩子,杨敏,你离家已12年了,这12年爸爸妈妈从没放弃寻找你,一直惦记你牵挂你,不知你在外过得怎样,上月你爸因病去世,临终时一直呼唤着你的名字,我答应你爸无论怎样要把你找回来,你爸才放手闭眼。”
丈夫去世后,苏女士按照丈夫遗愿,托朋友写了一篇寻人帖发到网上,希望离家12年的女儿小敏能够回来。她写道:“当初是因为爸爸的粗暴无知,不会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你,无数次打骂逼得你离开了家,对你的伤害无法弥补,知道你一定还很恨我们,但在我们的心中你永远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我无法请求你原谅爸妈对你的伤害,只想你回来用我的余生弥补对你的亏欠,孩子回来吧!”
10月18日,蓬安县天成乡木角坑村,杨和平突发脑溢血去世,弥留之际,他拉住苏女士的手,想说话,但已吐不出字句来,苏女士根据丈夫的口型判断,应该是在喊“敏”,这是她们平日里对女儿杨敏的称呼。只不过,女儿已离家出走了12年。
“老杨,你是不是还在挂牵敏儿嘛?”苏女士感觉到,丈夫握着自己的手动了一下。“我一定会把咱们的女儿找回来,爸爸妈妈这么大年龄了,我也会把他们照顾好,你安安心心地走,不要留下啥子遗憾。”她紧接着说:“我不会像你,顾什么面子,我一定会把女儿找回来,让她受到更好的教育,你放心。” 苏女士的话刚说完,丈夫似乎点了点头,紧接着,握着她的那只手也松了下来。
“她(女儿)当初离家出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恨她爸爸经常打她。”苏女士声音颤抖着说,“她今年应该24岁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苦恼地夹杂在这对父女之间,一边是看到丈夫手持棍棒落在女儿身上时的心痛,另一边,她不明白女儿的撒谎、偷盗恶习为何屡教不改。
父与女
他不晓得怎么教育,只有用棍子打
1993年夏天,苏女士在蓬安县天成乡木角坑村生下女儿,女儿还不到1岁,她便随丈夫外出打工。襁褓中的杨敏就留给公婆照顾。
苏女士和丈夫一般每两年回一次家看女儿。女儿五六岁时,曾有人提醒回村看女儿的苏女士,她应该自己回来带孩子,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苏女士讲了一件事:婆婆李素清让杨敏去村里小卖部买烟酒,本来说好的赊账,但女儿却递给老板一张百元钞票。事后证明,钱是杨敏从大伯家偷偷拿的。奶奶让杨敏将钱还给了大伯,但对孙女的这次错误行为并未放在心上,反而觉得孙女这么小便能独自一人到小卖部买烟酒,是一件很“能干”事。
2004年临近暑假的一天,在外打工的苏女士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你们自己回来照管孩子,我实在没得精力管她,也管不住了”。
“主要就是她(女儿)调皮,有时候到同学家去住上几天,也不跟家里人说。”苏女士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赶在9月1日秋季开学前,回到蓬安县城,租下房子,将女儿接到县城的学校读书。不久,在沿海打工的丈夫也回到蓬安县城,一起照管女儿。
苏女士和丈夫希望,新的环境,父母的陪伴,能让女儿有所改变。但女儿并没有朝夫妻俩预料的方向慢慢改变,女儿还是经常在家里偷偷拿钱,甚至私自卖掉邻居的自行车、偷一位开副食店朋友的钱……每一次犯错,杨和平都会拿起棍子对女儿一顿暴打。李素清描述儿子教育孙女的情形说,“打得凶,有一次直接把人(孙女)从楼上顺着楼梯踢到楼下去”。
“他是个爱面子的人,女儿每次犯错,都让他觉得没面子,他也不晓得该怎么教育,只有用棍子打,希望她变好。”苏女士说,有关女儿“偷盗”的舆论越来越多,丈夫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曾搬过一次家,甚至跟她提过离婚,“女儿知道这个事情,我跟她讲了,即使离婚,我也会带着她(女儿)一起生活”。
2005年6月的一天,杨敏给苏女士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妈妈,我确确实实没法在这个家,你一定要保重身体,你是我最喜欢的妈妈”。

忏悔12年 “我现在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苏女士看到纸条后,发疯似的到处寻女儿,但女儿再也没有回来。
一直没有女儿的音讯,杨和平带着妻子返回福建的建筑工地继续打工。
随着女儿离家出走的时间线逐渐拉长,丈夫开始反思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并劝导别人: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
在福建打工期间,苏女士和丈夫租住地的邻居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寒暑假,常有工友将孩子从老家接来玩。“孩子哪有不调皮的?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打。”苏女士说,丈夫似乎从工友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他会上去把棍棒从家长手里抢过来,劝说道,‘你们莫打孩子,应该说服教育,我现在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苏女士说,只有小学文化的丈夫讲不出大道理,但会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悲剧讲给其他父母听。有朋友劝他,“你们现在还年轻,再生一个嘛。”丈夫并不接话,沉默良久后摆摆手:“能把她(女儿)找回来,就是最好的了”。
苏女士的妹妹说,姐夫杨和平经常劝她,教育孩子不应该使用暴力,应该多给孩子讲道理,“他说他就干了一件后悔一辈子的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弥补”。
“女儿后来的变化,我们当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对于女儿离家出走12年的既定事实,苏女士不知道该埋怨谁。她叹了一口气,“他(杨和平)这个人就是暴脾气,有啥子也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对孩子的爱说不出来,孩子犯了错,只晓得靠打来粗暴地教育。”
母亲的痛
女儿今年应该24岁了 她突然出现我能认出吗
两个月前,杨和平在老家下葬,独生女儿杨敏没有出现在葬礼现场,她甚至可能不知道父亲病逝的消息。
在南充城区的一个老旧居民小区内,苏女士独自经营着丈夫生前开办的足疗店。没客人的时候,她会掏出手机打开相册仔细端详,照片里是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圆圆的脸蛋,穿着粉红色T恤衫,规规矩矩站在一块幕布前,右手撑着油纸伞,左手握着花束……“这就是我女儿,她9岁那年去相馆照的,她现在应该24岁了。”今年47岁的苏女士想象不出女儿现在的模样,毕竟,她错过了女儿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12年。她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一天,女儿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会不会犹豫,“呀,这就是我失踪了12年的女儿”。
女儿最后一次出现在杨家人的视线里,是2005年底,那年她12岁。苏女士说,当时,在外面犯错的女儿被警察用警车送回家,女儿只在家里待了一夜,便找奶奶要了20元钱,称“要回南充杨家巷拿一些衣物”。自此,女儿离开后就再未回来。苏女士错过了最后这次与女儿碰面的机会,等她回家时,女儿已离开了两小时。
苏女士琢磨,女儿既然跟奶奶提到过杨家巷,说不定在杨家巷居住。这些年,她没事便去杨家巷寻找,期待某一刻与女儿不期而遇;偶尔听人说起在南充城里某条街道见到一个和她女儿年龄相仿的摆地摊女孩,她也会忍不住去看看。但女儿就像突然从这个世界上蒸发了一样,未留下任何痕迹。
杨敏离家出走前,曾问过苏女士:“妈妈,为什么爸爸打我打得凶的时候,你都不出来劝一下?”苏女士不知道如何作答。她潜意识也许认为,如果自己当面劝阻丈夫,可能会让女儿认识不到错误,反而会觉得做错事后有人站出来保护她。
女儿一次次犯错的经历,曾让苏女士想过或许可以找心理医生找女儿聊聊,但她最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心理医生。她试图找女儿谈心,“敏儿,你说说看,你到底想要什么?”“妈妈,我也不知道。”女儿的回答,让苏女士一时无语。
苏女士觉得,女儿不愿意回家,是因为怕她的爸爸,这种怕,已经转化成一种恨。“我们会一直等她回来,不管她现在怎么样,她永远都是我的女儿。”
专家观点
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咨询室主任陈华说,在家庭教育中,溺爱型教育和棍棒式的专制型教育,都是常见的不科学教育方式。在苏敏的成长过程中,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体现,唯独缺乏科学的民主式教育,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受损、是非观念不分的重要原因。作为爷爷奶奶,在发现孙女去拿别人的钱的情况时,不该放任不管,而是首先应该了解孙女拿钱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吃零食,应该告诉她,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去买,拿别人的东西不对,拿别人的东西,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作为父亲,应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民主教育,简单粗暴地对孩子施以棍棒教育,这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独立,对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原题为《棍棒教育之痛 女儿出走12年 父亲忏悔到生命终点》)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