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这一次, 14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一致反对美国 (Read 103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210
Merit: 100
好样的,就得联合反对美国。
full member
Activity: 184
Merit: 100
说起来好笑,犹太人在美国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二战时希特勒的灭绝犹太人的思想之源来自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full member
Activity: 216
Merit: 100
美国参与到那里,那里就有动乱,就有战争。地球因美国的存在而制造恐怖的战乱,所以说美国在哪,哪里就乱。
member
Activity: 225
Merit: 10
干脆合二为一,一国两制得了
full member
Activity: 308
Merit: 100
美国在中东局势就是一搅屎棍。依据历史记载,耶路撒冷曾经是多个宗教文明的圣城。何不参照梵蒂冈的体制,将之定性为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际区。既可以解决多方冲突,又可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达成新的文化共存典范,既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又可以体现各个宗教信仰爱民无界的至高精神。 Grin
full member
Activity: 308
Merit: 100
美国1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让一份旨在推翻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决定的决议草案胎死腹中。

视频加载失败,去原网页观看。

尽管结果在意料之中,但阿拉伯人的激愤情绪可能因此受到强化,引发更大规模冲突,加剧中东动荡。

分析人士认为,在民意和国际舆论的双重压力下,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与美国、以色列的关系势必受到较大冲击,美国将更为孤立。

唯一的反对票

安理会当天对这份由埃及起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结果为14票赞成、1票反对。由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投票反对,草案未获通过。

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布勒阿塔在投票前表示,决议草案旨在确保任何改变耶路撒冷老城特点或人口构成的企图都“没有结果、无效”。决议草案还呼吁所有各方不要向耶路撒冷派驻外交使团。


12月1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布勒阿塔出席安理会会议。新华社/法新

特朗普本月6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进程。此举遭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拥有57个成员国的伊斯兰合作组织13日宣布,承认东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同时宣称美国的决定“无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7日表示,土方将在东耶路撒冷开设驻巴勒斯坦国大使馆。

这一事件还刺激了巴勒斯坦民众和伊斯兰世界的神经,引发巴以之间的流血冲突,至今已造成至少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500多人受伤。

无独有偶,白宫18日宣布,本来将于本周出访埃及和以色列的美国副总统彭斯将把中东之行推迟至明年1月14日。白宫的理由是他要留在华盛顿确保税改法案过关。

对以色列未必利好

特朗普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做法可谓一意孤行。美国否决安理会决议后,更显孤立。


12月1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莉在投反对票时举手。新华社/路透

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指出,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来自民众层面的压力巨大,会倒逼政府做强硬表态,并波及这些国家政府与美国的合作,对这些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在美国国际战略中的配合程度都会产生巨大冲击。

马晓霖认为,以色列领导人虽然盛赞特朗普新政是“历史性里程碑”,但从宏观和长远的视野看,这种不利于长久、公正解决中东问题的“大礼”,对以色列也未必就是好消息。

巴以和平进程无法排除美国

虽然目前巴勒斯坦方面有诸多“排斥美国角色”的表态,但大家都清楚,美国是这一地区最有实力的调停者,巴以和平进程很难排除美国的参与。


12月1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里亚德·曼苏尔(中)出席安理会会议。新华社/法新

通过谈判解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路径,美国近日也多次强调仍然支持巴以和谈。

面临巴以和谈的一个个巨大障碍,做为重要调停者的美国,如果有诚意致力于和平,需要做的是排除障碍,而不是一边喊口号,一边搬石头挡道,给巴以和平道路添堵。

背景链接

巴以和平进程停滞多年,就是在多个核心问题上难以实现突破,而耶路撒冷的归属是其中最为敏感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以色列1967年占领东耶路撒冷后,单方面宣称整个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且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方则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很多和以色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非耶路撒冷。

巴以曾在2000年因为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硬闯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发生持续多年的流血冲突,近些年来,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暂时处于悬而未决的搁置状态,巴以因而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之中。

现在,观察家们普遍认为,这一脆弱的平衡已被打破。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