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调查: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 (Read 159 times)

member
Activity: 98
Merit: 10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资产)7月18日发布了《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商业银行真实风险与账面风险偏差有所扩大,银行信贷风险一定程度被低估,而当大中城市房价下跌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超出其承受能力。
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存疑
报告显示,在2016年新增贷款中,约45%为房地产抵押贷款,由于大多数购房者都已支付 30%-50%、甚至70%的首付资金,在不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情况下,购房者终止还款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因而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相对可控。
随着“317”新政效果逐渐显现,银行开始调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贷款规模,东方资产预计房价下跌幅度达到 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首次超出其承受能力。
而银行账面不良率是不是能反映真实风险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所在地区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官方统计数据,相当部分地区实际银行不良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2-3倍,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实际风险远远大于表面风险,需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警觉。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
至于银行业不良贷款到底有没有见底,报告认为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贷款率“双升”,并且未来3-5年局面仍难以扭转。
不良率进一步攀升的隐忧是什么呢?报告认为,一是基准利率增速若提高,不良贷款率增速会相应提升;二是人民币汇率增速若提高,不良率增速也将提升;三是银行拨备覆盖率增速若下降,不良贷款率将提高;四是城镇化率增速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将提高。
“此外,‘一行三会’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穿透非银等信用中介,银行业须依据实际风险敞口还原真实的资本充足率,增加了资本消耗,使得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变得不再那么富余。信贷扩张的空间因而受到制约,通过做大分母稀释不良率的路径已经越走越窄,”报告称,“综合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当下见顶并出现向下拐点的概率并不很高,不排除阶段性下探之后,中期仍将稳中有升。”
按照2016年上市银行数据,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高达34.94%,表明关注类转为不良贷款的速度有所加快,这也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压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等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但具体效果显现仍需时日,且在“L 型”经济走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因此报告预计未来 3 -5 年银行业不良资产会缓慢上升。
根据报告,关注类贷款转变为不良贷款的比例在20%-30%左右,而至于关注类贷款何时见顶,报告认为是在2019年或以后。
截至2017年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34000多亿。如果转变为不良贷款的比例为“20%-30%”,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在7000亿-10000亿元。
东北不良贷款风险最高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本轮不良资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骗贷行为,而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薄弱的原因靠后,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资产去年同样的报告中,超过80%的受访者都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不良资产规模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骗贷行为是主要原因。
报告分析称,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宏观因素,也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政策、风险偏好等微观因素,但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等债务人的违约行为。
东方资产预计,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是制造业,根据分行业披露不良贷款率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2016年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约3000亿元,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约2300亿元,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将逐步显现。
从不良爆发的区域来看,对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暴露风险的担忧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东北经济增长失速远甚于全国其他地区,并且短期内扭转的概率较小;二是东北地区是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重化工业交叉聚集区,面临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也甚于全国其他地区,而去产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信贷风险暴露;三是出于风险回避,金融机构对东北地区投融资保持更高谨慎,东北地区面临资金流入失速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认为,2017年风险最高的金融产品是P2P网贷,因为其发行管理机构属于风险居高的机构平台, 其风险收益模式也是属于高收益高风险业务模式。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