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13-09-14 第一财经日报:比特币的幻象 (Read 823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96
Merit: 100
比特币不是幻想,是具象
member
Activity: 108
Merit: 10
yame naide
比特币的幻象
第一财经日报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68592.html

    数月以来,“比特币”受到的热切关注持续不退。日前,一则关于德国政府正式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的报道可以说为这一“比特币热”加添了最新的一把柴。

    这一报道表示,德国成为全球首个正式认可比特币合法身份的国家,认为比特币已成为未来货币发展的重要方向,并断言其全球转正已为时不远。不难看出,得到政府部门对其货币地位的认可,被看作是比特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突破。不过,这一看法同时也延续了对于比特币的迷思与虚幻的想象。

    基本的一点是,比特币于2009年面世以来,一向以摆脱政府控制的货币供给为主要特点,所以本质上应该并不需要将政府认可作为其成长的前提条件。而从政府方面看,比特币作为一种被认为终将取代政府货币的未来货币,政府又怎么会轻易承认其合法地位?可以想见,此中必有对政府政策的误读和对比特币的特点及作用的误解。

    细读德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承认比特币的原始报道,不难发现,有关媒体的确是做出了有选择性的解读。德国财政部在回复国会议员对比特币地位的质询时,表示将比特币视为“记账单位”和“私人资金或私人财富”(private money),可用于私人交易,受制于德国银行业法规,作为一种小范围多边清算的金融工具,并不具有完全的通货地位(not a full-fledged currency),与电子货币或外国货币不同。而有关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类似做法早已有之,旨在对其加强监管和实施税收管辖权。所以,所谓政府对比特币的“认可”其实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事情。

    值得一说的是,在比特币戏剧性的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这类“幻象”功不可没,使其从各种虚拟货币中迅速脱颖而出。

    而最易打动人心的“幻象”,就是认为其货币供给总量封顶的固有属性使其可以“完胜”其他货币。具体地说,比特币的供给量是由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算法限定的,即使人们“挖矿”不止,最终比特币的数量也不会超过2100万,绝无滥发货币的可能,这就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于通胀的恐惧。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货币数量论”的人们坚信,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相对于现实世界中不断推出各种量化宽松政策的、由人控制的中央银行,以及相对于虚拟世界中由各种网络公司发行和控制的虚拟货币,比特币供给的不可操控性顺理成章地获得了追捧。殊不知,这恰恰有可能使其完败。

    当对比特币的需求如比特币支持者期待般增加,到了超过其既定的货币供给量上限之后,其供给量封顶的特点固然可以保证通胀不发生,但却会推动相反的通缩,即商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买者固然欢迎这一趋势,但卖者却刚好相反。而每个人不可能只做买者不做卖者,也就难免遭受损失。比特币越受欢迎,通缩的问题将会愈加严重。更有甚者,如果人们发现每一元比特币变得越来越“值钱”,那么就愈益不会轻易将其作为支付手段“花掉”,而会将其窖藏,从而其作为货币的最基本属性将会消失。

    当然,只看中比特币升值空间的投资者,不会在意它是不是真的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但如果比特币没有了作为货币的未来,其价值也便完全没有了基础,彻底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比特币还有一个令人迷惑的“幻象”。针对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哈耶克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货币的非国家化构想,主张允许私人部门发行货币,并形成竞争性的货币发行局面,以达成货币稳定。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取得极大进步,并且看来还会继续取得进步的当下,比特币借助所谓开源的点对点技术,完全抛开了政府权力对货币的集中控制,形成了分散化的货币体系,因而被认为是在哈耶克指出的方向上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代表着货币的未来。

    虽然不能全然否认比特币的实践中包含有与哈耶克理念的暗合之处,以及包含有未来货币特征的信息,但显然比特币与哈耶克理想的货币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小差距。

    突出的一点是,比特币的实践中完全没有哈耶克强调的货币供给的竞争。在比特币挖矿难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已经出现了基于类似原理的若干新数字货币,如莱特币(Litecoin)和瑞波币(Ripple)等,虽然各有不同的后发优势,但往往被讥讽为山寨比特币,不被看好。殊不知有竞争才更合乎哈耶克的本意。何况比特币供给量的上限也限制了它作为普遍被接受的货币的前景。

    而说到多种货币的竞争,值得进一步拓宽视野,考虑在有关地区人们的真实生活中早有实践的多种补充货币,包括名目各异的时间货币、范围大小不同的社区货币以及不同形式的“当地交换贸易系统”(LETS)。这些补充货币的实践,为那些最需要钱但又最缺钱的群体创造性地提供了货币的服务,改善了他们的福利。在未来的货币格局中也不应没有这些货币的位置。

    如果说比特币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货币的未来,那么,其特征应该是“分散化”和“竞争性”的加强。但从对比特币“幻象”的初步揭示中也可看出,分散化趋势的加强,绝不会发展到取代“国家货币”的程度。

    所以,未来的货币体系的理想格局应该会如美国学者贝尔纳德·列特尔曾借用中国太极图所描绘的那样,“国家货币”与多种形式的补充货币相互竞争与互补,和谐共存。

作者 刘宇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