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央行旗下媒体:类似于2013年6月份的“市场异常波动”不会重演 (Read 434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222
Merit: 250
确实没有说错,2017年6月不会出现2013年6月的流动性枯竭现象,央行在有意呵护,但仅限于本月,极大概率美联储6月和9月加息,年底还要缩表,我国央行下半年的流动性压力异常大。
member
Activity: 89
Merit: 10
member
Activity: 94
Merit: 10
member
Activity: 65
Merit: 10
sr. member
Activity: 392
Merit: 250
国家金融任由各银行为了小利益,团体利益,上演抢钱大战,本身就不正常。金融监管该对银行使大棒了。
member
Activity: 94
Merit: 10
稳定和控制杠杆率水平,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member
Activity: 117
Merit: 100
在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不紧不松”的前提下,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并未出现所谓的“揽储大战”。少数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考虑进行定价调整,不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市场上有个别机构或少数从业人士所称的“中考”困难、“揽存大战”上演,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说法。

时值年中,金融市场会否出现“魔咒”、再现“钱荒”?眼下这已成为一些市场人士心中挥之不去的疑惑。

且看媒体报道中高频出现的字眼儿——“期中考”、“揽存大战”、“利率大战”、“断粮”……此外,一些报道中的数据似乎也能说明问题,如有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了40%至50%,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甚至6%等。

不过,只要我们客观地、全面地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说法只能算作事物的“表象”,并非本质。

最近,一些银行机构存款利率有所上浮,确有其事。但这能算异常现象吗?

首先,这只是部分银行的情况,并不代表全部。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言,存款占比达到70%至80%,负债结构健康、稳定性强、成本可控,并不需要采取高息揽存等方式来获取流动性,这奠定了市场总体稳定的基础。对相关银行总行网上信息的查阅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5家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并没有上浮,更没有“存款大战”。

其次,在资金面出现一定程度紧张的时段,商业银行上浮存贷款利率,出现各家银行利率高低差别,是正常的市场化现象。早在2013年7月,我国就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限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就是给予相关金融机构充分的资金定价权,自行决定存贷款利率价格。因此,当下各类商业银行视乎资金面供求状况上浮定期存款利率、下浮活期存款利率及调整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等,这是存贷款与理财市场化进展的正常现象,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日前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实施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不紧也不松。不紧就是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不松就是货币政策如果太松的话,可能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就很难去掉 。

在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不紧不松”的前提下,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并未出现所谓的“揽储大战”。少数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考虑进行定价调整,不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市场上有个别机构或少数从业人士所称的“中考”困难、“揽存大战”上演,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说法,其对于“钱荒”可能再现的判断,更是放大流动性风险,甚至自己吓唬自己的心态反映。

分析市场上个别机构和少数从业人员的这类说法,其实反映了其恐惧心理——担心出现类似于2013年6月份的“市场异常波动”。这种恐慌心理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应当与如下几个因素相关。一是外部因素,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在6月份加息,这可能引发国内市场部分流动性流出;二是监管部门要求的6月末对商业银行实施二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取向不变等。

不过,理性地考虑可以发现,这几个因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并不能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巨震”。即使美联储6月份加息,国内市场早已开始消化,监管机构和市场机构目前正在积极应对,其引起的资金流出应在可控范围之内。日前央行公布的5月份外汇储备规模较上月增加了240亿美元,已经连续第四个月上升,并站稳3万亿美元之上。有机构分析认为,外汇流出得到控制,甚至有部分境外资本流入境内。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2013年6月份以来,央行抓紧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宏观调控框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渐适应。实践证明,“双支柱政策”有力地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行。正如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所说,MPA并非金融市场波动的源头,而且恰恰相反,它有利于提醒金融机构全面加强风险管理,稳定和控制杠杆率水平,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而加强金融监管、弥补监管短板,持续稳妥地去杠杆,这是为了促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和市场化,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良好和风险内控机制更加科学,可保障金融体系更加稳健运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从调控实践看,央行不仅精心构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安全围栏”,而且敏锐快捷地采取行动措施。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拟在6月上旬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话音刚一落地,央行随即采取行动:6月5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向市场投放300亿元跨季资金;6月6日,央行开展MLF操作4980亿元,为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资金,向市场释放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明确信号。相信央行会根据其掌握的市场流动性状况随时做出此类操作,使市场流动性趋于“不紧不松”临界点。

综合上述判断,今年6月末发生大的流动性风险及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极低,类似于2013年6月份出现过的“市场异常波动”不会重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对于年中的流动性状况应当保持正常心态和理性做法。正常心态,就是对待流动性风险及其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需要保持警惕、有防范意识、完善对策措施,但没必要过度放大流动性风险,也不必过度恐慌、手足无措,乱中出错。理性做法,就是对于流动性风险及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我们要持续完善治理政策,加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把防范化解风险落实到平常的每项工作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我们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当前要高度重视防范流动性风险这个“风险点”及其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对外部风险要进一步筑牢“防火墙”,对内部市场风险,宏观政策框架要进一步扎紧“安全围栏”,而各类市场主体要“强身健体”、不断增强“抗击打”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未雨稠缪,积极应对,做好预案,高度警惕,就一定能够有效防范年中大的流动性风险暴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