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150708]高校教授研制新毒品邮寄海外 用比特币支付 (Read 757 times)

hero member
Activity: 658
Merit: 500
大学副教授研制毒品用无名包裹走私 收比特币

  武汉海关首次查获“丧尸药”

  一名高校副教授,竟然设立“实验室”,生产被称为“丧尸药”的毒品甲卡西酮走私国外牟利。为了逃避追查,不仅采用“无名包裹”邮寄,还选择了比特币收款。

  昨天,武汉海关发布消息称,这位汉版“绝命毒师”已经落网。该海关已于上月破获这起走私毒品案,并成功捣毁一处制毒加工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

  去年11月,武汉海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可疑白色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个有类似可疑白色粉末的包裹。

  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武汉海关缉私部门高度重视。今年5月,缉私部门将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甲卡西酮,俗称“丧尸药”、“僵尸药”。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这是一种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吸食后人容易引起幻觉,且能导致急性健康问题和毒品依赖。如果吸食过量,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武汉海关缉私部门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他们发现,犯罪分子十分狡猾,不仅在邮寄时多采取“无名邮包”形式,寄送时还通过快递公司、收件中介层层转手,而且在交易收款时除了接受paypal等境外汇款方式,还采用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收款以逃避追查。

  6月1日,武汉海关立案侦查这一毒品走私案。6月17日凌晨,他们联合湖北省公安厅及武汉市江夏区公安分局民警出击,在江夏制毒窝点将8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   

  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后任该高校副教授。几年前赴澳大利亚考察发现,部分在国外管控的精神类药物国内尚无管控,且需求量很大。他动起了赚钱的念头。张某与其他两人合伙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随后,“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成为该公司的主打产品。

  这是武汉海关首次查获此类新型毒品。武汉海关提示广大市民,毒品犯罪祸国殃民,如发现有关走私毒品犯罪的线索,请拨打海关热线12360举报。

  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袁剑 何宇翔

  来源:武汉晚报
hero member
Activity: 532
Merit: 500
比特币干这种事情是最好不过了。
                                                                                                                                                                       
hero member
Activity: 658
Merit: 500

在教室他是教授,在实验室他是“毒师”

美剧《绝命毒师》讲述了一位普通的高中化学老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而利用自己超凡的化学知识制造毒品,并成为世界顶级毒王的传奇犯罪故事。昨日,武汉海关发布消息称,顺藤摸瓜捣毁了武汉某著名高校在职副教授隐蔽制毒的窝点,缴获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约4公斤,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



海关邮检查出新型毒品

2014年11月,武汉海关驻天河机场办事处邮检科的工作人员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但具体成份还有待进一步鉴定。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

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海关缉私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情报经营,该关缉私部门分析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且走私团伙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加工窝点。

今年5月份,该关缉私部门将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1月1日起将其列入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根据鉴定结论,6月1日,武汉海关正式立案侦查案件代号“6·1”毒品走私案,并于6月17日展开收网,在江夏区一工业园内将主犯张某、冯某等8人抓获,缴获“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约4公斤、疑似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20余公斤及大量半成品、原材料、易制毒化学品和制毒设备。

“毒师”系武汉某高校在职副教授

昨日,武汉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彭正德处长介绍,经查明,犯罪嫌疑人张某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现为该高校在职副教授。冯某(女)出生于1977年,是张某的亲戚,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工商管理。“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张某了解到国外对精神类药品的需求较大,而有些还没有被我国列入管制范围。”彭正德介绍,为了非法谋取暴利,张某、冯某合谋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张某交代,早前曾在沌口、青山等地生产,后又在江夏一工业园内租赁了近8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被张某等称之为“4号”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后,他又试图研制其替代品。但由于替代品的效果并不理想,且“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因此决定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由于担心被查获,为逃避打击,冯某在投递邮包时更是煞费苦心,故意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

武汉海关调查了解到,“4号”产品的生产成本每公斤仅为几百元,而对外走私销售的价格每公斤近万元,该公司一个月所有产品的销售额高达五六十万美金,而在支付时多采取西联汇款、比特币等逃避风险的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约193公斤,同时该公司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达四五十余种,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欧美、澳洲、加拿大等境外国家。目前,武汉海关正在对该案作进一步深入调查。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