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16-01-21 胡翌霖 去中心化的必由之路 谈谈比特币硬分叉 顺带说央行的数字货币 (Read 361 times)

copper member
Activity: 94
Merit: 1
文/胡翌霖 2016年1月21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6/01/21/5577.html

比特币面临1M的区块大小限制即将不够用的境况,需要一次重大的升级,但怎么升级呢,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一个向下不兼容的方案在没有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就推出了,一部分人选择了新方案,另一部分人没有更新或者选择了其它方案,那么结果就是所谓的“硬分叉”。

前一阵有过XT,最近又有classic,但最终硬分叉似乎还是被避免了,很多人大概是松了口气,不过我倒是有一些遗憾,在我看来,硬分叉并不可怕,相反,它是去中心化的必要代价,硬分叉的考验随时都会再出现,早点学会适应这种状况,对比特币社区的发展未必是坏事。

什么是硬分叉,它又为何不可避免呢?让我从头说起。

首先,比特币是可以升级的,它不是神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它和一切伟大的软件一样,是不断更新的。

其次,比特币是一款开源软件,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它的代码,任何人都可以改进它,并把自己的改进分享出来。

然后,比特币的精神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单一的权威来控制,中本聪开发了比特币的早期版本,后来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加入进来,中本聪淡出后,“官方”版本由比特币基金会提供,但这并非必然,基金会有可能分裂,其它协会也随时有可能取而代之,现有基金会提供的比特币升级版本未必总是受到广泛接受,社区和矿工的群体可能拒绝新升级,这种事情在0.7到0.8的时候已经发生过了。

当然0.7到0.8升级时发生的硬分叉更多地是出于失误,而不是理念分歧和路线之争,而且当时比特币的影响力也比较小。而最近的分叉危机则是出于发展路线的分歧,而且是有意筹谋的。虽然最近的分叉并未成功,但无论是因为意外而分叉,还是因为分歧而分叉,分叉的可能性永远不会被排除。

道理很简单,除非比特币永远不再升级,如果要升级,那么根据去中心化的精神,没有什么强制的权威能够确保由某个人或机构发布的更新版本必须被所有人接受。理论上说,你我都有权利让比特币分叉,我发布的新版本也许只有三个人用,而比特币基金会发布的新版本则有三百万个人用,但这也只是量的差别。三个人在三百万人面前当然不值一提,然而如果是三十万和三百万呢?如果是三百万和三百三十万呢?

无论如何,我们要明确,让某个比特币版本成为所谓官方版或权威版的,并不是取决于某个“官方”或某个“权威”的裁定,而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你是选择加入那3个人,还是加入那三十万人,还是加入那三百万人?并没有一个叫做“共识”的东西客观存在,你如果加入了那三十万人的一伙,那么你就和那三十万人之间拥有了“共识”,加入了三百万人那一伙,你就和那三百万人之间拥有了“共识”。

这和选举总统也不太一样,选举总统之后得票少的一方自然就失败了,但比特币的分叉未必一定要有一支失败,分裂之后多支并存也完全有可能。并没有什么绝对中立的标准来衡量哪一支更加胜出,也许这一方人数更多,而那一方算力更强,这一方资金更多,那一方技术更强……

在某种意义上,多如牛毛的“山寨币”也是对比特币的某种“分叉”,事实上山寨币与比特币硬分叉的区别只是在于重新分配。大多数山寨币都不再承认比特币的区块链,也就是说原本持有的比特币与新发行的山寨币毫无关系。但如果说山寨币保留了原有的比特币账目,那么也可以视作是硬分叉了。

比如说莱特币的主旨是更换比特币的挖矿算法,以及缩短验证时间,而这些改变比特币本身也可能做。如果莱特币发布时继承比特币的账簿,以比特币XT或比特币Classic为名,那么就是一次硬分叉了。

因此最近的XT和Classic提出时,都有人斥之为山寨币,这的确也没有错,无论你是选择了三十万人的共识,还是三百万人的共识,如果你把自己一方视作正统,那么自然就会把其它各方视为山寨了。

如果一个新版本夭折了,你可以把它视作官方软件的一次未被接受的更新,也可以视作一种未能成功发行的山寨币,这取决于你个人的态度;如果一个新版本成功发行了,你可以把它视作一次官方软件的成功更新,也可以视作一个另立门户的山寨币,这也取决于你的选择;如果一个成功发行的新版本消亡了,你可以把它视作官方版本的一次“回滚”,也可以视作一种新币的“归零”。

关键在于,作出判断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中本聪,或比特币基金会,或某些矿场主。他们也会各自有所选择,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你自己的选择。

自由越大,责任越大,比特币的主旨是去中心化的货币自由,它把对货币的控制权从央行那里解放出来,交回给每一个持币者手中。然而随着自由一道被交还的也有责任——妥善保存自己货币的责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责任。没有什么自由是毫无代价的。分叉的可能性以及在分叉面前不得不进行选择的使命,正是去中心化的必要代价。

截至目前,比特币发展路线方面的分歧基本还限于传统的比特币生态圈之内,具体而言,是开发者和矿工的分歧。但随着比特币的进一步发展,更大的力量或许会加入进来。例如最近已经有许多银行开始研究所谓的区块链技术了,甚至中国央行还要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现在他们都还没有直接对比特币叫板,但谁知道呢?或许现在已经有人暗暗动手了,例如最近那个抛出比特币失败论的Mike Hearn,背后似乎就有银行业的影子。如果将来银行发现他们搞出来的数字货币终究消灭不了比特币,那么暗中渗透和和平演变也许会成为常见的策略。

我当年在洋洋访谈里就说过,比特币是不怕封杀的,像毒品那样,越封杀越值钱,大不了转入地下,但比特币怕“捧杀”。假设央行发话了:比特币是好东西,但是没有背书,我来替它背书,我保证一个比特币至少可以兑换X块钱,那么许多持币者是不是举双手欢迎了?如果央行更好心一些,提供计算资源来维护比特币网络,提供技术资源来维护比特币的更新,那么是不是许多人要感恩戴德了?然后是不是大量原本不相信比特币的股民和大妈都要来加入了?如此一来和平演变就开始了,央行可能勤勉负责地给比特币提供各种“修补”和“升级”。

央行可能再给比特币带来三千万支持者,再让原本的三百万支持者里归附一大半,最后可能只剩下三十万人觉得比特币的理念和央行相抵触,坚持抵制央行的“好意”。

“逃避自由”是民众根深蒂固的特性,这一点从现在的中国股民那里就看得很清楚了,他们宁可被管理者虐身虐心无数遍,也想不到亲自承担责任。可想而知,如果真的让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无论是山寨币还是比特币的分叉版本,都有可能获得规模更大的“共识”,中国股民就有上亿人,但比特币爱好者也许还不到三十万,比起央行封杀比特币,如果央行一下子把那些股市中的羊羔鼓动来参与比特币,那才是一场灾难。当然,我之前已经说过,三百万人的选择未必就一定胜过三十万人的共识,同样地,三千万人的共识也未必就比三百万人更好,我相信央行的数字货币哪怕有十亿人支持,也比不上比特币。

最后谈一下实际问题:当比特币社区发生分叉危机的时候,普通的个人持币者要做什么?很简单,不必恐慌,我们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但这并不急迫。对于矿场主和开发者而言,选择战队是比较急迫的,例如某一个版本可能让所有矿机报废,那么矿场主当然要坚决避免,如果某一个版本可能增加矿场主的成本,但同时有利于币价提升,那么矿场主就要仔细斟酌了。但对于普通持币者而言,倒是不用太废脑筋,因为一般而言,在硬分叉之前就持有的币,在两条分支上是都可以用的,一币双花也不是梦,所以如果对比特币有信心的话,捂着不动就行了,反而是分叉前卖了,以后再要买回来时,就得注意选择是买此比特币还是彼比特币了。

比较成问题的是存放在平台里的币,因为放在平台里的币本质上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币,你所拥有的无非是一个托管凭证而已,你凭这个凭证可以在平台制定的规则下随时在平台取币,但目前而言似乎各类平台都没有写明当币分叉之后的详细取币规则,那么分叉之后你再要去平台取币,取到的是此币还是彼币恐怕就得看平台的心情了,也许因为站错队或者挤兑潮平台直接就倒闭了,那么此币彼币都泡了汤。所以就一般持币者而言,胆子大的当然可以趁机在平台做做差价,求稳妥的话就老老实实把币捂在手里好了。

我并不是轻描淡写地说硬分叉不是个事,相反,我强调每个珍惜自由的持币者都有责任关注比特币的发展,而不是只关心“行情”。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