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18 年 ICO 趨勢分析:七個影響 ICO 經濟體系的因素 (Read 123 times)

member
Activity: 168
Merit: 12
「ICO」在 2017 年可說是得到廣泛發展,各行各業、各色各樣的項目紛紛投入到這一新興的募資模式,透過網站、白皮書、原型以及理論來向公眾作解說,成功吸引大量除傳統資金外的加密貨幣資金。然而,2018 年的 ICO 經濟體系會因為哪些政策或原因而受到影響?早前,外媒 CoinDesk 公佈了一份 2018 年 ICO 未來趨勢的報告,其中特別提到 7 個主要影響 ICO 發展的因素,可供企業、投資者作為參考。

一、ICO 全球共同監管條例
ICO 融資的成效佳,但靠著 ICO 名義進行詐騙的事件屢見不鮮,無論持正面或反面的態度,各國都積極商討制訂加密貨幣交易及 ICO 的相關規定。然而,更多專家認為目前加密貨幣市場最急切需要的是──能讓全球共用、清楚的監管條例。

2017 年各國法院接到了許多加密貨幣及 ICO 相關的訴訟案,今年將持續向法院尋求法律指導,其中也包括對 ICO 發行人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前美國證交會、現任美國普衡律師事務所(Paul Hastings)律師 Nicolas Morgan 表示:「所謂對 ICO 發行人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意思,並非單針對發行人,甚至將是針對非發行人的行為,像名人應盡量避免宣傳、吹捧代幣,另外未經過登記的經紀人及交易所,也都很有可能成為被審查的目標。」

ICOs 若想要能夠走向規範化,勢必得參考過往其他行業相關的裁決。Murphy & McGonigle 律師事務所的 Timothy Peterson 指出,ICO 未來需要能被嚴格調查,這和其他複雜的金融產品一樣,也是做生意該面對及處理的一部分。

儘管美國證交會或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已發佈加密貨幣交易、ICO 規章草案,但多數人認為今年似乎不太可能有任何清晰的監管能真正執行。

二、私募資金增加
加密貨幣投資風險偏高,但大多的投資者對加密貨幣仍非常有信心。在 CoinDesk 的報告中指出,他們似乎沒有接收到任何認為 2018 年對代幣的總體投資將縮減的負面消息。

風險投資公司 Northzone 的 Wendy Schadek 表示,許多大額、小額及更快速的交易正在發生。Schadek 和許多投資者都預測未來交易週期將會被打散,成為更複雜、結構將更像傳統風險投資的形式。

除此之外,NuCypher 聯合創始人 MacLane Wilkison 預測,未來的 ICO 將以 Private Sale 為重心,朝這方向顯著發展,至於在 Public Sale 階段預留給公眾的代幣數量將會變小、或甚至依照不同的情況很可能不會進行 Public Sale。

三、以太坊之外的更多選擇
目前大部分的 ICO 都是基於以太坊進行,代幣通常參照 ERC-20 標準,然而,除了以太坊外,亦可選擇其他區塊鏈來進行 ICO 募資,如 Stellar、Qtum。

Mobius Network 就是一個放棄以太坊而採用 Stellar 進行 ICO 募資的項目。其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David Gobaud 表示,Mobius Network 選擇 Stellar 是基於對速度及手續費方面的考量,他指出,一個速度更快、交易手續費更便宜的平台是更能吸引開發團隊的興趣。

Mobius Network 透過 Stellar 區塊鏈成功募集到 3,900 萬美元,儘管如此,目前大部分的團隊仍對以太坊深具信心,ICO 活動仍以以太坊作為主流。加密貨幣市場的參與者普遍認為以太坊團隊能成功解決擴容問題,事實上,為了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網絡及提升效率,以太坊是必須能提供更快的速度來處理更多的交易。

Origin Protocol 共同創辦人 Josh Fraser 認為:「無論是就現有的社群及開發工具方面的比較,以太坊仍處於領先位置。我們正與 Plasma 團隊加緊腳步,試圖建立第一個加速以太坊處理交易的實施方案。」

交易量的處理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只要交易量處理接近最大的運算值,網路就會卡住,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盡可能做到處理無限交易量的能力。許多團隊表示以防以太坊的積壓問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為了分散風險,除以太坊外,他們還有準備其他口袋名單以防萬一。

四、未來將部署更多 Dapp
Boost VC 長期以來都扮演著支持、投資新創公司的角色,該公司共同創辦人之一 Brayton Williams 先前更其部落格上表示「2018 加密市場:人才與傳遞之年」。

Williams 指出,如果說 2017 年是資金的流入,那麼 2018 年將是人才的大量進入。

「未來,Boost VC 的角色將從扮演支持『建設者』轉換成支持『傳遞者』;這樣一來,企業家們不僅能感受到將產品交付給公眾的壓力,公眾也會開始使用他們預期運用的代幣。」

另外,募集到 1 億美元的 ICO 項目「Status」向 New Vector 公司投資了 500 萬美元;這樣的情況似乎意味著公司將協議整合的方式已在加密貨幣社群漸漸流行起來。他們的 Alpha 及 beta 版本預計將在 2018 年上線。

對於項目在產品上線或更新協議時,往往會導致其代幣的價格波動,風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顆人 Cris Dixon 曾在一個節目中表示,他認為加密貨幣的價格往往超越了其項目或產品的實際進展。

五、代幣經濟的信念將被考驗
CoinDesk 在這份報告中提出一項質疑,同時也是 2018 年加密貨幣市場要面對的挑戰:該些被定義為工具代幣(utility tokens)的是否有應用場景,而它們又是如何運作?

2017 年年底,Multicoin 的 Kyle Samani 發表了一篇關於討論代幣速率(token velocity)的 文章 ,該文提到對於用戶來說,需要一個很重要的理由來吸引他們持有一定數量的代幣,否則代幣的價值最終將回歸為零。

這樣的說法引起許多討論,當中也似乎圍繞這個想法形成了一些共識,然而,至今仍未有一個新代幣真正在其預計的使用案例環境中進行這個說法的相關測試實驗。

另一個可能面臨的挑戰是,是否越多 ICO 代幣選擇就能促進加密貨幣的廣泛採用?於 ICO 發行者而言,無疑他們是有這樣的信念。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投資者與產品的使用者是來自同一群體或是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

然而,無論持續發行新代幣是否有成效,但大多數人向 CoinDesk 表示,因為 Private Sale 漸漸把公開銷售取代的緣故,他們欲見到市場上出現更多的代幣,以及空投 (airdrops) 增加的機會。

六、消費者成熟度將提升
隨著大眾對於代幣經濟的瞭解,加密貨幣行業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詞彙量也變得越來越大。大部分關於 ICO 的討論都圍繞在實用性及安全性上──也就是和監管機構相關的議題。

Tokensoft 聯合創始人 Mason Borda 曾提過,用來吸引、鼓勵用戶達成企業期望的理想行為,例如累積飛行哩程或忠誠點數的「獎勵代幣」(reward token),或者是在 Andreesen Horowitz 的播客節目中,Nick Tomaino 提到的「工作代幣」(work tokens)。這些提供不同用途、效用的貨幣與其他公用事業代幣有所區別,這些代幣代表用戶能透過協議來賺取收益,但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

如 Filecoin、Augur 和 NuCypher 項目,他們都將這些特色放入它們的代幣設計中。Tomaino 在播客節目稱,最有趣的「工作代幣」應該是以太坊在未來把工作證明(POW)轉換到權益證明(POS)這一例子。

總而言之,當團隊能更清楚地說明及歸類他們的代幣時,整個加密貨幣社群將能更認真地去瞭解這個行業。

七、傳統科技公司的走向
在 2018 年,很多人預測知名的科技公司會發行代幣或利用 ICO 籌集資金,Telegram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另外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也表示正在研究區塊鏈。

Brayton Williams 指出,許多科技巨頭正在進行區塊鏈相關實驗及研究,因為他們不想錯過這一波技術熱潮及機會。然而,Williams 認為這些巨頭應該會隨著監管單位的步調隨時變更、調整。

CoinDesk 在調查時向這些科技巨頭提問到「是否在進行 ICO 計劃?」,他們均一致回應表示其公司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或這樣的工作在進行中。

風險投資公司 Northzone 的 Wendy Schadek 認為,如果科技公司真正推行去中心化,這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將能把價值創造達至民主化,並且把整個加密市場擴大及提升。

然而,其他專家又有不同的看法。NuCypher 聯合創始人 MacLane Wilkinson 認為,儘管大型科技公司真的進行 ICO,他們也不見得有去中心化的實際需求,相反,在許多情況下,加密代幣與他們現有的商業模式較常是處於對立的局面。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