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18 以太坊全明星技術座談」Vitalik Buterin 領軍來台激辯擴展性問題 (Read 91 times)

newbie
Activity: 140
Merit: 0
在这大熊之下,以太也要跌回 2000块的 始发地了
newbie
Activity: 60
Merit: 0
「Ethereum All-Star Tech Talk 以太坊全明星技術座談」3 月 21 日周三晚上 7 點,在台北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2 樓感恩廳舉行,吸引約 160 位開發者到場。以太坊全明星技術座談,邀請到多位重量級國際講者首次在台灣進行同台對談,主要議題為區塊鏈的擴展性問題及以太坊未來發展。

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問題為當前重要課題,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在 Sharding FAQ 文件 中已經清楚說明了「區塊鏈三難(Blockchain Trilemma)」。今天在技術上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區塊鏈的三大特性––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可擴展性(Scalability),以及安全性(Security)。他指出,一個區塊鏈中很難同時有這三個特性而不影響或犧牲掉另外一個特性,最多就是同時有兩個特性。

目前在以太坊第二層(Layer 2)上,針對擴展性問題解決方案有「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Plasma 鏈(Plasma)」等。在第一層(Layer 1)針對擴展性問題解決方案目前就是分片技術(Sharding)。

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團隊專注分片技術的研究員主要有三位,包括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本人、國際知名以太坊研究員 Vlad Zamfir,以及近期加入的以太坊研究員 Justin Drake(英國劍橋),分片技術的核心開發者是台灣以太坊研究員王筱維(Hsiao-Wei Wang)。在分片技術新的分片上可以實驗新的設計,針對分片技術幾個重要的設計有:分片區塊(collation)、分片驗證者(collator)、無狀態客戶端(stateless clients)、分岔選擇規則(fork choice rule)等。這些是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團隊接下來幾個月,將針對擴展性問題的一大發展方向。

以太坊全明星技術座談活動,由主持人同時也是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的 Karl Floersch 開場,邀請台上講者分享大家對以太坊的看法。

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說,以太坊是一個沒有人可以控制的系統,就算有開發者想要更改也無法更改將系統關閉。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Jon Choi 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他說,人類透過區塊鏈打造出的是一種新的組織人類的方式。他提及曾經閱讀過的一本書《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Jon Choi 說,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上限是 150 人,在不用相信銀行或政府情形下,人們怎麼組織在一起,他認為區塊鏈不只是技術,更是對於人類人際關係社會組織如何達到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一個新的探索。

專攻加密貨幣及智能合約的美國 IC3 研究員 Philip Daian 說,區塊鏈給了人們一種新的信任(Trust)的方式,那種信任是可以被驗證的。他說,區塊鏈是信任機器(Trust machine),不需要信任人類,而區塊鏈本質是「無需信任(Trustless)」,但他認為,區塊鏈絕對不是「無需信任(trustless)」。

Philip Daian 說:「你其實要信任一大堆事情,為什麼?因為你需要信任開發者寫的客戶端程式碼是正確的、你需要信任區塊鏈網路(意指 P2P network)是正常運作的、你需要信任網際網路會持續運作等等,你有非常多事情需要信任。」他解釋,區塊鏈是一個「信任極小化機器(trust minimization machine)」。

接著主持人 Karl Floersch 提問,在分片技術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怎麼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s?IC3 研究員 Philip Daian 說,你要做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s 的時候,請深思熟慮,謹慎的從頭到尾想一遍你的系統架構,哪一些真的需要我們所提到的好處(意指分片技術的好處),然後建造一個可以實現這些功能的最簡單的產品,並圍繞這些功能打造你的系統。假設你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s 需要升級的話,目前的做法是所有使用者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升級,但 Philip Daian 覺得這個方法並不是最理想的解法,他說:「這個問題非常難,我們還在很早的階段,還在實驗各種想法。」

搭上以太坊研究團隊 3 月 16 日發布分片技術第一階段規格(Sharding Phase 1 spec),主持人 Karl Floersch 問到分片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太坊基金會分片技術研究員 Justin Drake 提到,最近發布的分片技術第一階段(Phase 1),雖然僅有很少的功能,但它是一個實驗的平台。他坦言,不過對於應用程式開發來說,長遠來看不一定是最理想的。

主持人 Karl Floersch 問到 Plasma 與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是怎麼樣去解決資料可用性,或稱資料可得性(data availability),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時,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說,第二層擴展性的精神在於,使用鏈下的行動,例如,發鏈下的訊息(off-chain message),便可以在不做任何鏈上的動作之下,改變整個賽局的均衡。

Vitalik Buterin 說:「分片技術是第一層擴展性問題解決方案,試圖提升以太坊基鏈的吞吐量(Base chain)。另一類別的擴展性問題解決方案,是指在第二層的解決方案。而我定義第二層的解決方案是,如果你假設主鏈上有個合約,而合約有機制,機制就是一個賽局,賽局中有不同玩家,玩家之間互動,這個賽局有一些奈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如果每個玩家都理性的玩,在均衡結果下,合約裡面的資產會用某種方式分布。在這個機制中,你可以對合約採取某種行動,你的行動可以把某些資產從合約中拿出,你可以說你反事實上的擁有那些資產。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的話,你可以把合約上的資產拿出來,但你不急著現在拿。擴展性方案來自於你可以大量或全面地使用鏈下的訊息,來改變鏈上的均衡,而不需要在鏈上實際行動。你可以把這些訊息利用密碼學簽章傳給其他人。對於合約資產的分配方式,多了很多種變化和可能性。」

Vlad Zamfir 與 Vitalik Buterin 針對解決擴展性問題持有不同看法,Vlad Zamfir 在會中直言,他的個人研究興趣在數學上的探討,而非實務開發。他認為 Plasma 在研究的角度上來看是相對無趣的。Vlad Zamfir 說:「我認為分片技術才是解決區塊鏈擴展性問題的真正解決方案。我並不認為 Plasma 或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是擴展性問題真正的解決方案。」

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為臺北以太坊社群(Taipei Ethereum Meetup),大會總召是 AMIS 資深工程師朱昱任(Yuren Ju)。朱總召在接受區塊客記者採訪時說,這次活動出席率超過九成,座位幾乎全滿,吸引近 160 人齊聚一堂。

他提及,臺北以太坊社群第一次採用智能合約售票系統的方式進行活動報名,參與會眾想報名活動必須用以太幣購票。活動售票報名系統由臺北以太坊社群特別為這次座談活動開發,網站開發及架設主要由活動總召朱昱任及 KK Chen 貢獻,智能合約則由謝永宸主要開發。

大會總召朱昱任說:「我覺得活動非常成功,當然也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活動報到方面下次或許可以產生用私鑰簽名過的 Json 變成 QR code,掃了 QR code 就可以驗證是不是本人。售票程式近期打算釋出給大家用,因現在是完全針對這次的座談活動設計,不過只要整理一下,未來如果有其他活動考慮用以太幣進行售票時就可以派上用場。」

臺北以太坊社群還預告四月份也有精彩的技術交流活動將登場,接下來 4 月 6 日的講座交流 活動 ,邀請到 Golem、Kyokan,以及 JOYSO 講者來分享。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