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2020-10-05 胡翌霖 “区块链的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Read 99 times)

copper member
Activity: 94
Merit: 1
文/胡翌霖 2020年10月5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20/10/05/8031.html

常有币圈网友希望我再写点相关文章,这下好了,后两年我真要回来写区块链了。

我申报的社科基金荣幸中标,“区块链的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研究”,这是我学术方向和区块链领域的结合。

本来想把申报书的主体直接贴出来,不过有同事提醒,社科基金结项时需要查重,尽量不要在期刊和出版物之外发表太多相关内容,所以我先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以后相关文章也会在发表之后再贴出。

这个课题我自己的两个学生都不感兴趣,我将招募其他感兴趣的学生或同行加入研究。

提要或引言如下:



2008年,化名中本聪的匿名作者发表比特币白皮书,提出了“区块链”这一技术思想(中本聪表达设想时使用了block和chain等词汇,但blockchain这个组合词并非中本聪提出,而是后人的概括)。2009年,中本聪启动了比特币这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十年来,除了比特币之外,各种依托区块链的项目层出不穷,区块链技术得到了黑客、黑市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欢迎,但同时也逐渐进入主流社群的视野,各类区块链应用不断出现,逐渐改变经济社会运行逻辑。特别是到了2019年,Facebook计划发布数字货币Libra,引起广泛关注。

电子计算机在二战时期发展起来,计算机网络孕育于冷战时期,它们最初也是作为一项国家级的创新战略被推动起来,但最终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平台型技术”,为更多新兴技术和交往方式提供基础。那么,在新的全球政治格局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成为又一项创新枢纽或技术平台吗?

正如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军方、学者、商人和黑客等不同立场的参与者互相博弈,共同塑造了现在多元化的互联网世界。同样地,区块链技术的趋势也并不只是它的发明者或一小撮程序员所决定的。科研学者,特别是人文学者,也应当加入进来,发出独立的声音。

作为人文学者,我们的关注点不是技术本身的原理和结构,而是技术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如果说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其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尤为迫切。

本课题综合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视野,不把区块链当作一个现成的工具,而是看作一种尚未定型的新范式来考察。通过追根溯源,对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和偏向作出更恰当的理论定位。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凭空发生的事物,它有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和思想史的背景,它的技术内涵可以追溯到二战以来的密码学发展,也延续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去中心化发展趋势,并且特别受到1990年以来的“自由软件运动”的深刻影响,最终与21世纪以来互联网2.0和金融的数字化趋势相呼应。但在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又是某种全新的东西,这种革命性并不是体现在其技术细节之中,而是特别体现在其观念内涵的冲击力之上。它试图重新定义记账方式和交易方式,以去中心化的新方式在互联网上重新建立“信用”。区块链技术究竟新在何处,这正是需要我们从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角度加以阐发的。

本课题将把区块链放到互联网发展史和货币史中考察,揭示其既是某种大趋势的结果,同时又酝酿着革命性的变化。本课题还将引入现象学技术哲学和媒介环境学,打破技术中立论的思维,揭示区块链技术的意向结构和文化偏向。最后,借助对区块链技术的考察,本课题还将回应若干传统的哲学问题,如“实在”与“虚拟”之区别,“内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关系等等。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