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网络公司用大数据“杀熟”: 酒店300元变380元 (Read 127 times)

newbie
Activity: 14
Merit: 0
个人信息都被商人掌握了,只能任其宰割。难以想象将来连舆论都会被轻而易举的控制。信息传递的更快,隐私也暴露的更快更彻底啊。
member
Activity: 266
Merit: 10
我想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啊,国家应该有更多的措施来限制这种行为,不然这样会使得社会很乱啊。
newbie
Activity: 14
Merit: 0
还真的是不熟不吃呀
newbie
Activity: 70
Merit: 0
电影票我也遇到过,我两个手机,都是美团上,同一个影院同一电影时段,价格就是不同!某水果牌子的贵几元后来我用了安卓那台买了票,你妹
newbie
Activity: 30
Merit: 0
我也被杀过熟,同样一个酒店一间房两个账号在美团上差十块钱!
newbie
Activity: 84
Merit: 0
京东颤抖中。明显的是抢图书优惠券,你常买书的,他不让你抢到。他首先查看你购物车,如果有书的话,就不让你抢到。他知道,你没优惠券也会买。
member
Activity: 203
Merit: 10
有比 移动 联通 电信 杀熟更厉害的吗,新用户费用那么低,老用户只能往高处调套餐,往低了调不行,要不是保留原有的手机号吗,谁受这样的气
现在商家的策略都是歧视老用户与狗,不限量套餐那个,老用户和狗不得办理,哎,真是无语
newbie
Activity: 71
Merit: 0
原来我上次在京东碰到的是这种情况,一包米,第一次下单65,然后取消,就再也找不到这个价格了,重新下单都是83,另外也有几次碰到购物车价格变动。
奶茶东太黑了,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newbie
Activity: 56
Merit: 0
现在好多游戏也是一样,经常玩掉率低,不常玩的掉率高。
newbie
Activity: 70
Merit: 0
有比 移动 联通 电信 杀熟更厉害的吗,新用户费用那么低,老用户只能往高处调套餐,往低了调不行,要不是保留原有的手机号吗,谁受这样的气
full member
Activity: 216
Merit: 100
大数据说白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科技手段。利用现今社会冷漠,人情淡然的现象乘虚而入。好多人还鼓吹,其实是被科技洗脑奴役以及自己的懦弱做借口罢了。
sr. member
Activity: 336
Merit: 250
国家就应该介入大数据的监管,宁愿隐私让国家知道而不是商人,大数据必须要有隐私体系做基础,不然危害性不小。
full member
Activity: 224
Merit: 100
我说淘宝怎么老是给我推消息。原来大数据分析出来我的身价和马云差不多,一直在和我报告而已。 Roll Eyes
sr. member
Activity: 406
Merit: 250
原来我上次在京东碰到的是这种情况,一包米,第一次下单65,然后取消,就再也找不到这个价格了,重新下单都是83,另外也有几次碰到购物车价格变动。
full member
Activity: 322
Merit: 100
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想必不少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过春节。出门在外自然少不了要订票、订酒店,上网通过各种票务平台解决这些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海量的消费信息也在购物的同时被记录下来,你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这是普遍现象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2000年,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就曾引起争议。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危险的“懂你”

“集体照相时你喜欢站在哪里,跨门槛时喜欢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没意识到,大数据或许已经发现了。”杨义先介绍,这主要是利用了数据挖掘技术。

“形象地说,所谓大数据,就是由许多千奇百怪的数据,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东西。”杨义先说,你主动在网上说的话、发的微博微信、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马路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都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总之,每种通信和控制类设备,无论它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是获取数据的工具。

杨义先认为,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

“必须承认,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杨义先说。

对此,有网友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隐私保护需多管齐下

多位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同一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的行为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商家应该及时调整价格表。

“如果单靠技术,显然无能为力,甚至会越保护就越加剧隐私的泄露。”杨义先说,必须多管齐下。

杨义先建议,从法律上,应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从管理角度来说,应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施行监督和管控。

“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还需重塑隐私概念。”杨义先说,因为毕竟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民族、宗教、文化等有关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从来就没有过永恒不变的隐私,特别是当某种东西已不可保密时,无论如何它也不该再被看成是隐私了。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