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高考招录40年变迁:从公平选材到多元育才 (Read 106 times)

member
Activity: 82
Merit: 10
原标题:高考招录40年变迁:从公平选材到多元育才
  2017年高考成绩已经公布,填报志愿以及高校招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高考恢复40年来,招录制度随着时代前进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近期采访了两位高校的资深招录工作者,听听他们亲身经历的高考故事。
  考生的成绩超过录取线,档案还要经过报考高校审查,以确定是否录取。从1975年到1991年,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焕明,曾参与了学校院系16届新生的档案审查工作,他回忆说,印象最深的还是1977年。
  “那一届年龄偏大,普遍年龄偏大,像俺系里大的都三十多了,有三个,我们掂量来掂量去,招是不招?考虑着不容易!像他们年龄大,拼搏起来,想考成功,非常不容易。那么就是能招,就招。”
  谈到高考恢复的意义,工农兵招生和高考的区别,李焕明很有感触,“完全不一样!工农兵不考试啊。没有笔试,档案审查。档案也审,审的是政治档案。(高考)这个公平性就在于,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为国选材,唯才是举。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让高校有了相对客观公正的录取依据。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从考生信息登记、抄录到档案调取、审查,录取环节仍是全手工操作。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湘轶,从1983年就开始参与高考招录。她对记者说,“当时整个山东省的录取的场景是非常之壮观的:各地市招办的人员,把整个地市一卡车当年参加高考的所有高中生档案拿到现场,那时候,拿着登记表到各个地市找这个学生的档案,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那时候叫“抢档案”,抢到档案就意味着抢到这个学生了。总之就是完全是一种多部门多人员参与的庞大的录取环节。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偏差。”
  录取中的一点偏差,影响的可能是考生的一生。为尽量避免失误,高考招录的技术手段逐年升级,其中学生档案已经实现电子化、网络化,高校可以远程审查,鼠标一点就能知道考生的详细信息。
  赵湘轶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确定一个考生,我们都精确到他的成绩的小数点以后20多位!为什么要这么高的区分度?就是为了机会面前一种非常公平的选拔。
  除了更加公平、高效,招录方式升级也赋予考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过去的高考,考生只能填报一次志愿;而山东今年高考,本科批次考生首次填报志愿可以选择12个高校,每个高校6个专业,也就是72个志愿;如果没有录取,后续还有三次征集志愿机会。
  赵湘轶认为,现在的招录制度不断改进,对学生来说,有了自己能够掌握命运的权利,都是掌握在学生手中,有了多元化的通道。而高考,作为国家选人的一种体系存在,会越来越科学,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有我们国家的特色,我们会按照我们培养人才的标准,来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全面地提升国民的素质,根据需求来做更科学的规划。来完成高考的这种选拔。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