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向跨过4000点的股市泼四盆冷水 (Read 351 times)

sr. member
Activity: 364
Merit: 250
May 01, 2015, 09:14:43 PM
#1
第一盆冷水:你跑不赢大市
美国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500 Index Fund)的创始人约翰·伯格曾说,“你们瞎折腾个什么呢?每天忙忙碌碌,买卖频繁,只是帮了券商的忙,肥了税务局。”
在欧美100多年的股市历史上,不少智者也总结出过这个定理,可是股民们还是乐此不疲。为什么呢?为什么100次股灾也不足以教会股民呢?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股民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浅显的道理。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
他们认为自己有优越的智商、选股能力和心理素质,必然能跑赢大市。我记得几年前某机构在美国作过一个样本很大的问卷调查,结果很有趣:19%的人确信自己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群体。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股民明白了自己的瞎折腾从中长期来看有多么愚蠢,于是共同基金行业越来越兴旺。但是伯格认为,基民与散户相比,几乎同样愚蠢。基金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本身就是大市,它们怎能跑赢自己呢?
第二盆冷水:证券分析没啥用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是现代证券分析行业的开山鼻祖。他到晚年(1976年)才开始对证券分析的作用产生极大的怀疑。他对记者们说:“我不再鼓励大家研究股票。40年前(即20世纪30年代),到处是便宜股票,因此,证券分析让人们大获其利。可今天,每只股票都被大量懂行的人反复研究过,不再值得费人力物力去研究。”
投资银行雇用大量勤快、聪明敬业的证券分析师,给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他们的工作很重要,但对于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很有局限的。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有关。比如,基金经理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对分析师有个评价(以此来决定股票交易佣金在各个投资银行的分配)。此外,还有《机构投资者》杂志和《亚洲货币》杂志等外部机构举办的对分析师的年度评比。
在一个产能很过剩的证券分析行业,如何才能吸引客户的眼球?除了高质量的研究和恰到好处的服务以外,多多少少需要一点叫卖。这就比较容易使得分析师们在不小心的时候,慢慢地脱离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而且,投资者(买方)要不断地顶住自身的和外来的买与卖的诱惑也很不容易。他们的浮躁(短期)行为也给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施加了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
我有个做基金的朋友在香港做得很成功。因为他聪明,有一家大基金公司邀请他做分析师。他到新公司上班的第一个星期,我接到他的电话。他问我联想和中国石化的股价现在是多少。我很纳闷地问他:“你的桌子没有彭博终端吗?”他说:“新公司规矩很严,不准看股价,也没有提供彭博终端,公司逼我们独立思考每家公司究竟应该值多少钱,而不要受现在股价的影响。”
这个真实的故事听起来很极端,但隐含着这家基金公司的严谨和智慧,也难怪人家成功。多数股民把眼睛盯在股价报价器上,盯在新闻频道上和手机上,又找到了多少有用的投资机会呢?我自己一直不能脱俗,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忙忙碌碌,年复一年,没有增长什么真的智慧。
第三盆冷水:别搞得太复杂
我科班出身,所受训练是把研究做细,做详实,做彻底。今天我第一次坦白,我从来都看不上那些厚厚的报告,读者也没时间看那些报告,而且我认为它们很不环保。
我见过证券分析师把现金流折现分析做到30年以后,我很佩服,但不敢学习。我连今明两年的现金流预测都没有把握,何况30年以后的事。爱因斯坦说过一句俏皮话,意思是,凡事应该求简,只要别简单过分就行。
你想,当一个股票的投资股市需要50多页的报告(甚至100多页的报告)才能解释清楚时,那问题不是很严重了吗?鼎晖投资公司的焦震在投资方面成绩卓越,他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不愿意听下属或者投资银行分析师跟他讲牛奶或者汽车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上的变化,他说,反正自己一辈子也弄不明白,干脆试也不试。
在挑选股票时,如果你需要做很详细的数学估值模型才能确定某家公司每股股价究竟是值2.32元,还是3.41元,你想想这不可笑吗?我觉得估值应该是个范围,所以,当你发现分析报告说,某股票比目标价还有15%的距离,因此建议买入,你会不会觉得好笑?同样,当你看到有些策略师讲,今年恒生指数或者上证综指在年底会叨叨多少点位时,你怎么想?如果他对每个季度的点位都有预测,他一定是神仙。
注重粗犷和简单又一个好处,就是避免被复杂和眼花缭乱的雕虫小技所欺骗。而且有助于我们抓大返校。另外,这种分析股票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永远留有余地,在算账时不要算的太满。
第四盆冷水:别凑热闹
首先,减少交易频率。这些年来,为什么每个买房子的中国人都能赚钱呢?当然,根本原因是房价在上涨。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把房子都变成股票,交易成本非常低,交易非常容易,只需在电脑上按几个键,或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完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市场当然会比股市大很多,而且更加激动人心,可是,很多人就不见得能赚钱。为什么?他们对市场时机的把握不对。有些人越是亏,就越着急,试图用更多交易的办法把亏损赚回来,但结果当然是亏更多。
其次,不要买太小的公司的股票。小公司有很多优点:基数低,增长快,遇到风险调头快,管理半径小,管理成本低。但是,小船也更容易被风浪打翻。另外,它们的股票交易不活跃,在下跌的时候容易跌得更快。在有些行业,小公司还有一个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账目比较容易做假,董事长多吃了一顿鲍鱼,结果公司的行政费用就涨了5%。
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不是高科技研发,专家们不见得比老百姓更聪明。股民们只要抓住常识和避开不懂的东西(或者专业性太强的东西),就可以跑赢专家或者基金经理。比如,完全撇开复杂的学术理论,股票投资有两个最重要的考虑:一是判断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利润在未来三四年会不会有较快的增长,二是判断股票的价格是不是太贵。
这两个内容对于股票投资至关重要。但比较快的增长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多少算比较快?如果一家企业的利润增长在未来3~5年真的可以达到每年15%~20%(复合增长),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你就找到了宝贝。然后,再看看股票的价格是不是太贵,比如,最好是25倍以下的市盈率。专家们可能会玩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敢于买30或者40倍市盈率的股票。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企业刚刚从亏损状态中恢复,或者由于创新,企业的利润可以非常快地增长),100倍的市盈率也许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强调,这是高难度的动作,只适合专家们玩儿,不适合老百姓玩儿。况且,高难度的动作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的第一要诀是不亏钱。所以,错过几个投资机会没有什么了不起。平稳均衡地赚小钱远远好过大起大落地赚大钱。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