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养生江湖名医消谣 关于喝水的5大误区 (Read 167 times)

full member
Activity: 168
Merit: 100
春天天气干燥,“多喝水”自然是养生口头禅,其实在喝水这个小节上误区多多,甚至一些疾病就是从错误的饮水小节上开始的……
误区一:中医治病养生,讲究多喝水
“生病了就要多喝水”,这是众所周知的民俗甚至是偏方,但这个办法,并不是中医提出的,古往今来的中医典籍中,从没有一个名医,提倡多喝水来治病、养生。
多喝水的办法其实起自西医。比如感冒之后,西医会嘱咐你要多喝水,多休息,尽量靠身体自愈。多喝水除了可以增加代谢之外,还有一个局部作用:每次喝水都要经过咽喉,感冒时,咽喉是细菌病毒的“盘踞之地”,不断的喝水就可以不断地把病菌冲到胃中,由酸度超强的胃酸将其杀死,由此,逐渐有了每天要喝八杯水的定量概念,而这,其实违背了中医之旨。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拘泥于形式教条,不能被事物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这个哲学含义同样体现在中医里:中医向来把病人当人,而不是当器,更不是当做装水的容器,不分青红皂白,每天刻板地灌进八杯水的办法,自然违背中医之意。
因为很多身体缺水的人,并不是因为没喝够八杯,而是他们连运用一杯水的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人如果多喝水,就会像《伤寒论》中说的:“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仍强与饮之,因其成祸”。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是:如果这个人总是不能感到口渴,还要勉强饮水,病情会更加复杂,因为不知道口渴,而不是缺水,才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多喝水的治疗对他们,至少是缘木求鱼。
从中医讲,水属阴,运化需要阳气。如果一个人脾虚,阳气不足,过多喝进去的水,不仅无法为身体所用,还会进一步损伤本身就薄弱的阳气。对这种人,中医首先忌讳“饮冷”,所谓“饮冷”就是喝温度过低的水,其次,就要提高他们身体的用水能力,后者就要借助药物或者食物,来健脾利水。
在中医里,“口不渴”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信号,因为只要是正常代谢,即便你不出汗,身体也会通过皮肤进行“无感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会随着你感觉不到的蒸发而减少,这个时候,人就会因为缺水本能的感到渴。之所以不渴,并不是口渴的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无感蒸发”的能力,该代谢的水没代谢出去。
毕竟在“无感蒸发”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所以,除了口不渴,这种人还会有不喜欢喝冷水,喝了就尿,特别是夜尿更多,稍微多喝点水,就觉得水汪在胃里,甚至自己都能听到振水声,眼睛和面容很容易胖肿等,这都是蒸发不足的结果。之所以蒸发不足,就是因为火力不旺,这就是中医讲的阳气虚,而脾气就是阳气的一部分。
对这种人的治疗,要以健脾为先导,比如“参苓白术丸”、“五苓散”都可以改变他们口不渴的问题,如果除了口不渴,夜尿严重,还可以加上“五子衍宗丸”,前两者是健脾利水,“五子衍宗丸”是补肾利水,后者的阳虚层次更深一些,往往更多见于老年人或者是未老先衰者,但这三个药都相对平和,可以细水长流的服用,改变阳气虚的体质,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用水能力。
后者,更便于将健脾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比如清宫里的“八珍糕”,就是用茯苓、薏米、芡实、山药等一众健脾利湿的药材做食材,碾粉后蒸成糕,帮喜欢吃肉,容易伤脾的满清皇族们,在日常中健脾。
误区二:早上喝凉开水会伤阳气
之前,有个中医专家说,早上喝凉开水会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可以诱发多种疾病。这个观点让很多人害怕,因为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早上的一杯凉开水到底有多伤身?
的确,就如这位专家所言,清晨是人体阳气初生之时,这也是很多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等,高发之际,甚至是很多晨练的人,因为起床过早,在晨练中猝死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身体有两种神经,分别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协同控制着内脏和血管。交感神经兴奋时,身体处于活跃状态;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身体处于休息, 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白天由交感神经支配, 夜晚则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清晨是两种神经“交接班”的时间,这个时候,身体的兴奋性还没有全面调动起来,功能还相对低下,这个时候人的体温也是最低的,中医归结为阳气初生,因为是初生,所以虚弱,此时喝一杯冰水的话,对尚处于弱小的阳气的确是打击。
通俗一点讲,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的区别,而是功能的有无,活人功能正常,可以产生能量,所以活人是热的;死人功能消亡,不能产能,所以是凉的。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功能逐渐减退,阳气逐渐虚弱的过程,所以中医特别重视保护阳气。
中医说的“气”,类似身体的功能,中医说的“阳”,类似身体的能量,功能长期虚弱,必然导致能量产生不足,这个人就会从“气虚”发展到“阳虚”,或者统称为“阳气虚”。体弱的人,老年人,一般都会手脚冰凉,特别怕冷,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身体功能的发挥,必须有“生物酶”的参与,既然叫“生物酶”,就具备蛋白质的特性,必须在36摄氏度左右,相当于体温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吃了生冷的食物不容易消化的原因,因为生冷使体温或者胃内的温度降低了,“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消化机能自然减弱。
一杯冰水下肚,身体为了维持体温,保持生物酶的活性,就要“加班”产能,如果长期吃冰冷的食物或者冰水,功能的消耗就比不喝冰水的人要大,年轻时候可能不明显,因为你的功能有代偿能力,但随着增龄,一旦失去代偿,你的阳虚就会比其他人严重。
所以,非但清晨,任何时候,冰水都是中医大忌,因为中医是在中国人体质基础上产生的医学,更了解中国人的体质:我们不像吃肉的西方人那么强壮,功能相对弱一点,产能相对少一点,为此,中医才特别提出呵护阳气,不喝冰水不吃寒凉的食物,就是为了呵护阳气。
明代的中医经典《景岳全书》中曾写道:“柳公度者,善于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柳公度是大书法家柳公权是堂兄弟,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过五十岁的年代,柳公度能活到八十岁,养生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保温,不吃冰冷之物。
但是,如果凉开水是常温的,问题就不大,特别是热天,常温的水也不会凉到哪里去,不至于损伤阳气,而且这个时候也需要降温,因为体温过高时,“生物酶”也是不会工作的,比如我们发烧超过38摄氏度的时候,“生物酶”就开始“怠工”了,所以发烧的时候我们总是没胃口。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