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华东师大推形象片5名校友诗意独白,体现“大学真义”获赞 (Read 170 times)

member
Activity: 75
Merit: 10
“很棒”“很震撼”“很有逼格”......6月26日深夜,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推出的招生形象片,获得无数点赞。

和传统”套路“不同,华东师大此次发布的形象片,没有正面介绍学校情况,没有师资、专业等报考“干货”,取而代之的是5名校友的简洁独白。全片的镜头、光线以及调色等,也都颇为考究。

在以富有诗意的独白勾勒5个短故事后,片尾突然抛出问题——“面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要经历怎样的辛苦,才能变得更好?”——答案最终指向大学。

很多人在观看后,都对这部别致的形象片赞誉有加。“摒弃了美景美女等肤浅的吸引力,换以思想精神的感召力。”华东师大官微下,一条评论称,该形象片展现了大学真正的吸引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超酷”形象片:5名校友现身说法

“我们第一天创业的时候啊,就说了把这个行业所有的规矩全部列出来,然后反向走。这就好像我们以前在写诗歌,把两个完全不搭的词强行搭在一起,你会迸发出全新的火花。“

江南春

形象片从著名企业家江南春在黄浦江上的独白开始。江南春是华东师大中文系1991级校友,大学里做过诗社社长,短短几句独白,勾勒了他至今的人生轨迹。

考究的画面,辅以干练的语言,是华东师大这部形象片的基本呈现方式。

席南华

形象片中,华东师大数学系1982级校友、中科院院士席南华一边深思,写数学公式,一边在独白中表达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给我带来快乐,在我忧伤的时候,给我安慰。数学的价值是说不尽的……”

很多人评论称,从席南华的独白中,感受到了数学之美。

虽然年龄、身份不同,人生故事各异,但形象片中,5名校友都怀有理想主义。

何鑫

何鑫在华东师大求学十三载,获得生态学博士,现在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他在独白中说:“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念智伟

从云南曲靖法本村走出的念智伟,去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做了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他在独白中说:“哪怕是微小的粒子,也可以看到无限的结构。”

池泳鑫

华东师大设计学院2007级校友池泳鑫在交流期间,骑自行车横穿了美国,他在独白中说:“就认定要坚持做不一样的事情,做有意思的事情。这世界太有意思了。”

形象片在讲完5个小故事后,在末尾才用旁白揭示了主题,“生活千姿百态,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寻求精神的力量,是大学予我的意义。”

最后,形象片又抛出问题——“面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每个人都不相同。要经历怎样的辛苦,才能变得更好?”——答案最终指向了大学。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这部形象片收获了大量好评。在华东师范大学官微,有人评论称,在其中看到了大学真正的意义,也有人称这是“直抵人心的招生宣传”。

对话策划者:演绎大学于人的意义

6月27日,该片策划、华东师大宣传部副部长陈颖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这则形象片制作的前后过程。

陈颖介绍,最早是在去年,一名校友主动向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提出,可以由校友出演招生片,“现身说法”。

“这是一部概念片,全片只有4分46秒。”陈颖说,整体的制作思路是用简单独白和有吸引力的画面,勾画五名校友的故事,进而演绎大学于社会、于人的意义。

校友的选择是策划团队反复考量过的。最终出演的5人覆盖了“60后”到“90后”4个年龄段,地点也从上海外滩到云南法本村,甚至海外,保证视觉冲击力。

“选择校友的关键,除了要特别的人生经历外,还要看他走出校门后,有没有对大学教育产生过的真正思考。”陈颖说,除了院士席南华,片中其他各校友的独白,是她根据公开资料或是采访等撰写而成。席南华则亲自撰写了独白。

形象片导演庄奕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部片的整体拍摄很顺利,前后用时两个月,实际拍摄花了10天。值得一提的,庄奕斌和他的团队也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摄制团队

制作团队跨越了两国五地,还使用行驶记录仪从美国加州穿越到了纽约。庄奕斌说,为了提升形象片的“酷感”,除了让校友们状态更酷一些,制作团队灯光也打得比较硬朗,用红蓝光烘托氛围等。

校友们的支持让陈颖非常感动,她提到,席南华专门抽出周日下午,参与了整整4个多小时的拍摄。至于为何5名校友都是男性,陈颖则笑着解释,“因为华师大的姑娘可爱大家早都已经知道了。”

出品人、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方平表示,高招牵动人心,这个时段,大学最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时推出宣传片,目标受众已由考生群体扩大到社会各界,能把握到传播的最佳时机。

方平认为,招生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这一实用层面,还应传递大学教育的真实意义。

“我们希望在考生和家长们都忙于询问就业前景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多一点对大学意义的思考,”方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思想精神的感召力才是大学最本质的东西。”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