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两千多万农村学生受益营养餐计划,身高5年同比增长近6厘米 (Read 145 times)

member
Activity: 95
Merit: 10
2011年底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至今已持续5年,效果显著。
6月1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专题研讨会公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进展》的报告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学生体质明显改善,2016年,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的11岁男、女生身高分别比2012年增长5.7厘米和5.6厘米,监测各县学生营养不良率已由2012年的18.5%下降至2016年的15.4%。
监测数据还显示,受益学生中,16%来自精准扶贫对象家庭,20%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63%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
报告介绍,中央财政已累计为该计划安排资金1591亿元,全国共有 29个省 1590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其中,699个县开展了国家试点,891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覆盖学校13.4万所,直接受益学生达到2300 多万人。
监测县2012-2016年7-12岁男女学生平均身高。
“5年5厘米”,受益学生体质改善明显
“十年前,我们农村地区学生吃的是什么?(有的是)米饭加黄豆,几乎天天如此。”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6月1日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专题研讨会现场表示,如今,营养餐基本能保障一荤一素一汤,下一步要做到让农村学生吃得好吃得有营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旗下的“阳光校餐数据”,是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的第三方大数据监测与评估平台,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营养办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建立,覆盖了13个省级行政区100个县的9200余所学校、近400万学生。
该平台对62个实施计划县的192万名学生(7-15周岁每个年龄段的样本量约为20万)的监测数据显示,多数实施计划的省份学生体质改善明显,2012至2016年,每年7岁新入学学生的身高无明显差别,而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的8- 12岁学生平均身高均有增长(如表1),其中11岁男、女生平均身高从2012年的137.8厘米、138.7厘米增长至2016年的143.5厘米、144.3厘米,分别增长了5.7厘米、5.6厘米。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的状况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监测结果还发现,目前每餐4元补助标准,已“有效保障大部分学生的基本营养需求”。2017年5月的监测数据显示,52%的学校营养餐在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两种微量元素等方面能够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卢迈在发言中还指出,学生营养改善问题对地方领导而言,目前在政绩考核中不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它考验的是领导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为此,卢迈呼吁“所有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到农村学校陪餐,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纵向进步明显,仍有近半学校营养餐不达标
监测数据显示,52%的学校营养餐在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两种微量元素等方面,能够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2015年年底,这一比例是34%,纵向进步是明显的,但仍有近半数学校的营养餐没有“基本达标”。
不达标学校营养餐问题包括:含丰富蛋白质、钙、维生素A的食物供给不足,如钙摄入量符合国家推荐标准的学校仅占全部学校的14%,维生素A达标学校仅占40%,63%的学校盐摄入量明显高于推荐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在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问时对此表示:“52%听起来好像离100%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跟两年前比有很大提升了,两年前只有34%,相信未来还会有提升的空间。”
方晋还表示,部分学校营养餐不达标,主要还是因为营养知识的缺乏;另外就是受成本限制,有些地方学生吃肉的数量明显不够,就是因为肉价格比较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还建议尽快全面实现食堂供餐,让国家膳食补助统一用于为学生提供午餐。基金会指出,目前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截至2017年4月,95%的监测学校采取食堂供早餐或午餐,半数以上试点县全部实现了食堂供应午餐。课间加餐主要是采购包装加工食品分发给学生食用,营养含量不到食堂提供午餐的三分之一。课间加餐模式存在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使得政策的营养改善效果和扶贫效果都不明显。
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为降低食堂运行成本和减少工作量,甘肃、湖北、湖南等省的不少学校仍在采用课间加餐模式。课间加餐主要是采购包装加工食品分发给学生食用,单价高、营养价值低,其营养含量不足食堂供午餐的三分之一。“应尽快将课间加餐转变为食堂供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则以自己从小在湖北洪湖一个非常穷的村子里生活为例称,“人穷志坚”的说法有时不成立——中国农村地区的营养问题,关系到人的自尊问题,是影响人身心一辈子的事,不止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关乎到贫苦地区基本尊严的问题。
刘守英认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农三代”,这一群体对于公平的感知比“农二代”更强,基本不在传统的农村解决吃饭问题,未来就是城里人不可能再回到乡村。
据此,刘守英表示,“农三代”未来会是中国城乡转移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营养供应问题,应该是国家解决,由家庭来单独解决是很难保障的。国家财政应该从战略角度,解决农三代和城里孩子的营养公平问题。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