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女子送好友600元结婚礼 自己结婚时朋友仅回200元 (Read 195 times)

hero member
Activity: 490
Merit: 500
近日,重庆某论坛上一篇关于送礼回礼的帖子,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讨论。发帖人称,与大学同学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朋友结婚,她送了600元,可她结婚时,朋友只回了200元;朋友生娃时,她又送了1000元,可她生娃时,朋友只送了一包水果。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眼看友谊的小船就要翻了。那么,同事朋友结婚、生娃,怎么送礼、回礼才不尴尬呢?
朋友结婚,她送600元
她结婚,朋友只回了200元
前日,网友“yoyo4444”在重庆某购物论坛吐槽,称朋友结婚,她送了600元的礼钱,可自己结婚时,朋友却只回了200元。“还值得往来吗?”该网友有点纠结地问道:“还是我想多了,别人比较节俭,送好多是自己的事,不能拿来做对比和要求?”
昨日,记者联系上该网友,她叫刘涵(化名),今年29岁,家住沙坪坝。“她是我大学同学,还是一个寝室,虽然毕业多年,但我们一直有联络,关系还很好。”刘涵告诉记者,正因为这样,自己才比较介意此事,而且,朋友收入并不低,经济条件不差。
“大学同寝室关系不好的同学结婚,她都送了300元,可我结婚,她却只送了200元的礼钱,还是在我送她600元之后,哎!”刘涵说。
朋友生娃,她送1000元
她生娃,朋友送了一包水果
除了结婚回礼,还有一件事,让刘涵觉得跟这位朋友相处起来,心里就像扎了根刺,浑身不舒服。
“她生小孩时,我送了1000元,可是,我生了小孩,她礼都没回,只买了一包水果来医院看我。”刘涵说,虽然自己生小孩后并没有办酒、请客,但朋友只买一包水果的“回礼”,让她有些寒心:“结婚记错礼金还说得过去,她连生小孩送的礼金也忘了?”
此后,刘涵有了疏远朋友的想法,但朋友好像并没察觉,仍旧每天同自己电话、微信联系。“她找我借钱都没问题,但涉及送礼、回礼,就真的有些敏感了,因为我有期望在。”刘涵说,如今,她对这份友谊产生了怀疑。
网友
有人觉得情有可原有人建议果断拉黑
记者注意到,该帖一发布,就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讨论,有的设置了许多假设,认为朋友此举情有可原;有的则认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建议“果断拉黑”。
网友“朱七七611”:如果不是经济比较困难的话,这个回礼方式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可以渐行渐远了。
网友“麻辣粗面”:礼尚不往来的,全部拉黑。
网友“卖萌的熊猫”:可能她的记账本找不到了,不记得你送了好多,然后在她心里,你们的关系可能只值200元,或者,她估计你以前也是送200元,所以就直接送了200元。
网友“mengying”:情有可原,你还在医院,别人不知道你之后办不办孩子满月啊,估计是准备后面送的也。
网友“Kevinpengtao”:你情我愿的事,拿金钱来衡量能算朋友吗?何必太在乎。
声音
礼金多少不完全与情意轻重挂钩
重庆社会学家谭刚强:礼品、礼金虽是礼仪表达的一种手段,也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关爱,你送出多少,是你对这份亲情或友情含金量的自我判断,但是你不能决定或者要求对方回礼多少,最好也不要有预想。朋友回礼多少与许多因素有关,并不完全和对方的情意轻重挂钩,最好不要把人情当做交易,如果在礼金送还方面都要求对等,这不成变相索要了吗?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值得交,就不必太在意这些。
调查
怎样送礼回礼才不尴尬呢?
就网友“yoyo4444”的遭遇,昨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和网友,来看看他们怎样看待送礼和回礼。
石小姐(27岁家住歇台子):红包送的是祝福,再节约都不能靠这个赚钱,如果是别人送我的,我还礼肯定不能少于别人送的。如果普通同事结婚、生娃,应该送个两三百元,关系好的朋友500元以上,至亲的话800元以上。
陈小姐(25岁家住南坪):如果是长辈送礼,还礼的时候应该在礼钱的基础上添个一两百,平辈的话,送多少还多少就可以了,觉得过意不去,也可添一点。关系一般的同事办酒,也可以和其他同事凑份子,一起包个数字吉利的大红包送去。
胡先生(41岁家住回兴):别人送礼金时,应该留心记下数额,还礼时才会心里有底,可以送多少还多少,但是不能凭感觉去还礼金,虽然送多送少是个心意,但是也要根据风俗和一般行情来,收礼的人肯定会有想法。
罗先生(34岁家住黄泥塝):结婚的话,重庆起步价就是200元吧,不去吃酒200元可以,去吃至少300元,要是带老公或男友至少500元,切忌送200元还拖家带口去吃,毕竟重庆婚宴都涨价了。
郑女士(50岁家住大坪):送多少礼金,首先要看和对方关系如何,然后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能坏了规矩。
网友“糖妈是Rebecca”:我在国外曾经了解过一个习俗,新人在发请柬时,会附一个网址,里面有新人们最需要的“物品清单”,一般金额不会太高,宾客们只需上网挑选一样购买就好,且也不会买重复。有意义,也不会是“红色炸弹”。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