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港股允许“同股不同权”,A股还要为新经济焦虑多久? (Read 107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57
Merit: 10
如何包容新经济,在A股是个令人焦虑的话题,对港股来说则只是临门一脚。
因为“不想把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公司关在门外”,港交所最近启动了“香港市场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将允许创新型公司以“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在港上市。(12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
如果不是因为股权结构问题错过阿里巴巴,同时拥有阿里和腾讯的港股市场,今年应该是风光无限的。毕竟,这可是包办了中国新经济中最有战斗力的两艘航空母舰,而能否成就这样的公司,是一个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直观的体现。
港股改弦更张,令A股更显尴尬。A股今年最大的槽点之一,是它的走势完全不能反映我国新经济的迅猛增长。去年,“十三五”规划最终文本被传要删除草案中的关于“战略新兴板”的表述———在承接中概股、吸引新兴科技公司上,“战略新兴板”被认为可能更有作为,这说明,A股的重点是在休养生息的前提下稳中求进。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意味着A股暂时没有余力为新经济创造条件。
A股的尴尬,不仅是新经济公司难有立足之地的尴尬,也是传统上市公司的尴尬。在平息不久的险资举牌浪潮中,万科、格力作为A股最优秀的公司被卷入漩涡,这样的企业之所以优秀,被认为与股权结构不无关系,但也正是这样的股权结构,只是因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野蛮人入侵,就对公司的稳健经营构成了潜在风险。没有更好的监管,乃至缺少起码的契约精神,“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在A股注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事实上,“同股不同权”并不是新经济公司的专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够传统,也是这样的股权结构。只不过,这种股权结构在保护创始人权益、确保公司稳健经营方面的良好诉求,注定是以更强的监管、更多地考虑投资者权益为前提的。在A股这样一个投资者格外弱势的市场,加强投资者保护才是更为务实的和迫切的。
当然,A股和港股一样,都在经历史上最大力度的变革,从改革的外部效应来看,港股和A股实际上互为受益者。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开通,使得今年的南下资金有力地推动了港股的上涨,腾讯股价连创新高、众安与阅文IPO获得超额认购,也与内地资金对新经济公司的追捧不无关系。这样一来,对于蚂蚁金服、小米、摩拜等随时可能将上市排上日程的新经济公司来说,赴港上市相比赴美上市的优势不言自明。不得不说,港交所在这个时候向新经济公司进一步敞开大门,也是稳稳地踩在了风口上。
A股的开放也不会止于沪港通、深港通,而更大程度的国际化意味着机构占比的提高,也意味着市场监管的国际化。除A股纳入MSCI将在明年正式启动外,未来,外资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限制有望进一步放开。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在主导这种改变,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越来越受到认可,而其继续成长和升级的诉求,也需要一个在监管和规模、开放度上都足够强大的资本市场与之匹配。
就新经济而言,长期来看,我国的新经济将是一股强大的洪流,持续冲击A股的大坝———今年新经济的GDP占比超过一成,过去十年,中国新经济年均增长16.1%,是同期全国经济增长率的1.9倍。因此,A股最终选择接纳那些有前景的新经济公司,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以新经济的成长速度和A股当前的变革速度,港股对特殊股权结构的接纳,完全可以视为A股改革方向上的探路者。
A股没有关于新经济的好消息?不要紧,它已经在路上。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