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ICO 項目方趨向將公募比例減少 變相給自己多留一些後路 (Read 126 times)

newbie
Activity: 126
Merit: 0
自寻死路的方式。 越来越扣,只是说明没底
所以,好项目难找了
newbie
Activity: 140
Merit: 0
自寻死路的方式。 越来越扣,只是说明没底
newbie
Activity: 60
Merit: 0
投資者想在 2018 年的 ICO 活動中獲利看似越來越難,讓個體投資人陷入困境的是,投資需求增加、預售 (Pre-Sale) 或私募配額相對提高,作為公開發售 (Public Sale) 的比例明顯出現下調。整體來說,發行 ICO 的團隊逐漸傾向為項目多留點後路,向大眾展示一篇長作。

相較於 2017 下半年 ICO 的盛況,各國監管或定為非法行為,讓許多項目開始減少公開發售,而是用空投方式進行,例如三月的 OntologyNetwork(ONT) 即用在 NEO 錢包中 NEO 的數量,以固定比例空投,而沒有公開發售的消息。

由於 ICO 項目數量的大增,供過於求,在 2018 年相對有許多破發項目。無論是出於遵守法令、保護投資人、或是避免紀錄不良的投資人,KYC 內容越趨詳細:身份證件、三個月內居住證明、職業、收入、公鑰地址、預計投資多少、投過哪些項目、對他們的計劃了解多少…等等,甚至是提供你在這些項目社群,如 Twitter、Telegram、Reddit 的帳號,以表示你對此計劃的忠誠度,增加被加入白名單的機會。

@CollinCrypto

整體而言,在公開發售的代幣配比在過去三個月下降了約 12%,至於接下來又會有什麼大變動?以 Dfinity 項目為例,該團隊在 2 月初宣布 計劃 再進行兩輪融資,第一個將是 Pre-Sale(預售輪),至於第二輪將被稱為 ICO,但會否落實進行第二輪,該團隊表示仍有保留。自此一消息公布後,社群中便盛傳他們欲向公眾募資高達 3.5 億美元,但發售的配額(編按:上圖推特顯示為 main round 的部分)只佔所有代幣的 10%,這顯然將有效地提高這間公司的估值,但一般大眾得再多付上幾倍的錢,來買在私募階段售出的代幣。

截至目前,Dfinity 團隊仍沒有進一步提供這次募資的細節,但若網上流傳的代幣分配屬實,這個極端的例子解釋了,項目即便利用 ICO 模式進行集資,但已傾向減少將代幣銷售給公眾,除此以外,更很有可能是把大部分項目代幣留給團隊以及顧問團。

早前,區塊客一篇關於 2018 年 ICO 未來趨勢的報導中亦提及,隨著風投、機構投資者、大戶逐漸進場,區塊鏈新創公司的項目很可能從私募中獲得更多資金。NuCypher 聯合創始人 MacLane Wilkison 預測,未來的 ICO 將以 Private Sale 為重心,朝這方向顯著發展,至於在 Public Sale 階段預留給公眾的代幣數量將會變小、或甚至依照不同的情況很可能不會進行 Public Sale。

根據外媒 Bitcoin.com 自 2017 年起的調查,現在的 ICO 項目中,個體投資者或大眾平均拿得到的代幣已由 55% 減至 43%。

ICO 的初衷是將代幣出售給大眾,而項目團隊僅留小部分做為未來幾年的基本開發與營運開銷。去年開始有些項目會設定保留部分比例代幣,用來激勵開發團隊與新用戶,也是變相地減少大眾可以取得的代幣。

Bitcoin.com 檢視了募資超過兩千萬美元的 105 個 ICO 項目,超過這個金額的項目傾向用更多的炒作,來解決低比例的公眾發售 (平均是 49%),這也包含開放給大眾的預售階段。事實上,在 17 年底到 18 年 2 月間開放給公眾的代幣比例差異不均,低於 25% 到高於 80% 都有。究竟低比例向公眾發售的風潮是因為貪婪的項目方,或是為了抵禦貪婪、黏著性又低的一般大眾,而掌握多數私募的比例的基金們,又能夠固守原則,真正幫助區塊鏈新創發展嗎?開放的市場正考驗著人性。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