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opic: 剑指世界计算机?新的Truebit协议将增压以太坊区块链 (Read 210 times)

jr. member
Activity: 32
Merit: 21
确实鲜为人知。。
member
Activity: 69
Merit: 10
消除了修正发布时被指出的安全缺陷,而且更容易实现。
member
Activity: 82
Merit: 10
不限制任务参与者数量,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参与。
member
Activity: 71
Merit: 10
信心自然十足,目标很远大。
member
Activity: 112
Merit: 10
以前关注过一段时间truebit,后来政策风波就没在注意了,看来这个还是不错的~
sr. member
Activity: 293
Merit: 250
一个鲜为人知的公共区块链旧尝试正在尝试重新克服以太坊的固有限制。

CoinDesk专访时被透露道,新的TrueBit协议将于今年12月发布,其中之一便是将删除以太坊的“燃料限制”(gas limit),提高网络可以实现的计算量上限,使这个第二大市值的区块链接近成为常常吹嘘的“世界计算机”的目标。

虽然TrueBit是为以太坊平台设计的许多正在进行的扩展解决方案之一,与分片、状态通道和雷电网络等机制一起开展,但它的重点在于提高网络的计算能力,而不仅仅是加快交易速度。

以太坊创造者Vitalik Buterin 去年开玩笑说 ,现在以太坊速度仍和“1999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快,但TrueBit可以解决这个事实,TrueBit准备专门针对繁重的计算工作,比如视频广播和机器学习。

“简而言之,新方案将大大简化当前的TrueBit协议,”开发该技术的1protocol共同创始人Zack Lawrence说。

在上个月发布白皮书修订后,因为猜测有人可以利用该旧协议,所以修改了新协议。

TrueBit的数学家之一、联合创始人Jason Teutsch构思了这个猜测,并且修补了这个漏洞,一线希望是:

“如果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些文件,随着时间推移,你会越来越确信它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些运转着的系统来说,这一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协议会发现,这是一个越来越深入的迭代过程。”
中头奖?
 

更深入引导开发者来使用协议中的激励机制。

TrueBit目的在于通过将算力移到链外来移除以太坊的燃料限制 – 将其外包给外部市场,并奖励参与处理和验证的计算机。 在市场中,“任务提供者”支付给“处理者”奖励来解决计算问题,而“验证者”则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为了确保三方都能有效地运行,Truebit依靠一个被称为“强制错误中奖”的激励方案:为了确保验证者是在积极地检查正确性,它要求处理者偶尔提交不正确的信息。 如果验证者发现这些强制错误,他们将得到一笔巨额奖金:“头奖”。

但根据Lawrence的说法,这个过程可以更简单。

在新的协议中,不限制任务参与者数量,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参与。

那些验证正确的计算仍然得到奖励,但如果其中有另一个参与者发现错误,他们可以提交他们认为的正确计算结果,并输入这个验证流程。 接着将所有可能的答案汇集在一起​​,直到达成共识。

由于加入验证池对参与者来说很耗成本,但协议激励他们诚实地合作,因为在验证池中达成共识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消耗同样成本的,所以不会发生争议。

Lawrence告诉CoinDesk,这个迭代不仅消除了修正发布时被指出的安全缺陷,而且更容易实现。因为奖励不再间断出现而是均分,并且可以增加愿意执行计算的参与者数量。

安全性挑战
 

不过,新协议可能并不是推进TrueBit达到最佳效率的最后一步。

Teutsch解释说,这个协议的两个版本在大规模计算时仍然会碰到最终限制。 例如,如果验证时间太长或者太贵,那些注意到错误的人可能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并放弃它们。

“与本地计算相比,验证流程是真的很慢,所以我的关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实现,”他说。

此外,由于TrueBit是一个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协议(而不是依靠更被熟悉的安全审计流程),Teutsch说,“保障安全是一门观察性科学”,开发者试图将自己置于攻击者可能出现的每个位置着想。

因此Teutsch表示,开发人员可能会决定同时执行原始协议(现在内部命名为TrueBit Classic)和新协议,以提高安全性。

事实上数字安全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且极具挑战性的目标,Teutsch告诉CoinDesk:

“一旦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金钱之后,信心自然十足。”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world-computer-new-protocol-supercharge-ethereums-blockchain/
作者:Rachel Rose O'Leary
编译:linkea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