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Author

Topic: 比特币改变了我的三观,请问这正常吗? - page 3. (Read 529 times)

newbie
Activity: 83
Merit: 0
比特币这么疯狂,改变三观不要太正常,这价格波动得这么厉害,简直都没法静下心来上班了,你说辛辛苦苦工作这么久还不如买一个币赚得多,这不能改变三观,啥能改变三观?
newbie
Activity: 94
Merit: 0
改变三观的东西不止比特币,数字货币,支付宝,等!现在的信息更新速度我们都赶不上了!
sr. member
Activity: 462
Merit: 250
很正常,为什么会觉得改变三观不正常呢?改变三观才是正常的啊
否则你想想,现在你还留着辫子,穿着袍子,身边的女性还裹着脚?
见了县长还得下跪磕头?
这都是三观啊,这不就是变过来的?
newbie
Activity: 81
Merit: 0
如同古时候人们不知道有外太空,现在的世界真是日新月异。一不小心就跟不上了!
member
Activity: 68
Merit: 10
答案与问题有联系吗?
member
Activity: 336
Merit: 10
你这大概不是复制的知乎上的那个问题,别这么水好吗?
sr. member
Activity: 336
Merit: 250
不仅仅是比特币改了我的三观,数字货币改变了我的人生价值观。曾经想赚10万块比登天还难,现在的10万对我而已只是一个数字了。
newbie
Activity: 31
Merit: 0
最近类似的疑惑比较多,我觉得这些疑惑多发于社会变革期,比如改革开放早期、国企体制改变等情况下,这类三观受到冲击的疑惑都比较常见。

人的三观改变是命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任何社会变革的情况下,有人果断上车冲到最前头,有人犹犹豫豫跟着上车了,有人被人推上车了,有人在车开走之后没来得及上车被落在车后面。这些表面的现象背后揭示了人的命运链条是一连串的联动关系,我们有必要理解这串联动关系的先后顺序。三观的来源是认知,而认知来源于知识,不同的三观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而这就会导向不同的结果,命运因此发生改变。梳理出来就是:知识 => 认知 => 三观 => 行为或决策 => 命运,这是一条链条,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是很朴素的道理,知识处于源头的位置,然后一环扣一环,知识一旦发生了变化,最终就会导向不同的命运结局。

人的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人类而言,随着对客观世界的知识的发掘的增多,不同时代的人的三观认知是不同的,同理,一个个人,随着自身知识水平的变动,个人的三观也应该是在不断地调整和进化。而社会的变动,容易对已有认知造成冲击,也就是新的认知出现,与现有认知存在巨大的矛盾,这就会形成反逼机制,现象或行为反逼认知的改变。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些变化的前后联动关系:

一、认知的不同,导致受到的冲击强度的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那会还有一个投机倒把罪,我们现在知道,走市场化的路子之后,绝大部分所谓投机倒把是一个合法的行为,但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当时很多人的认知里面,还是觉得这是不能干的事情,而干这些事情的人,即使以前被抓过,放出来还是继续干。这两类人的认知上是截然不同的,一类人在未来看到所谓“投机倒把”的人致富了,三观就会很受冲击,认为固有价值崩坏,而对于后者,只是认为被抑制的需求,恢复到了正常情况而已。背后的认知差异其实来源于成长过程、上一辈人的经历、教育和接触外在环境、思考等等。

二、知识层次的不同,如何形成扩大认知的学习能力的差异。

人的认知范围用知识图谱来表示,就是由知识颗粒和知识颗粒之间链接组成。链接是多互联而非单一的树形结构,每条链接可以认为是一次验证,不同知识之间链接越多,代表互相印证次数越多,经验和理论知识深刻结合,越趋向于理解事物的本质,也越容易对新产生的知识建立链接关系,所谓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学习能力越强则吸收新的知识越快,形成良性滚动的效果,在某个领域的专家,虽然其所在领域也是逐步在发展,但是他总是能很快地掌握和理解,这是因为其积累的知识体系的作用。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有表层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他的知识体系大部分都是只有表层的知识颗粒,开局一条内裤,人生经验全靠攒,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重复自己的套路,那么一旦遇到新的知识场景,吸收起来就很吃力。上个世纪末,我第一次离家到广州读大学,发现人民币可以买到所有生活所需的东西,而且相对我持有的人民币而言,价格还很便宜,这个经验是很新奇的,那会我开始想去理解这背后的原因,人民币会有显然的被低估的价值,但是当我拿人民币上街去买东西的时候,显然这些店家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认知里面,从一出生就应该接受人民币,拿到人民币的时候他们就该把东西给出去。

三、认知的深度如何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

举一个例子说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会我们开始在家里玩电子游戏,有很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对人会产生某种吸引力,有成瘾依赖的特征,于是将之定义为“电子海洛因”。随着神经科学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成瘾需求和药物依赖特征,其实是人包含在人的内在基因里面的一部分,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成瘾史,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必然过程。随着这个认知的加深,我们逐步将电子游戏等同于其他成瘾物的一种可替代品存在,逐步地认知到了它的正面效果,基于成瘾需求的暂时无法消除的前提,一亿个吸烟的人,如果能转化为一亿个玩游戏的人,那么无论对个人健康还是社会负担都有极大的正面意义。即使没有实现100%的转化率,通过不断的研究迭代改进,消除或降低其负面情绪引导效果,也可以不断发挥其正面效果。包括在看待网瘾、低头族、同性恋等问题上,随着我们的认知的深度的变化,我们不断调整着我们自己看法。

四、利用认知冲击,反逼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受到冲击的时候,是有不舒服的成分,但这是一个学习提升的好机会。我们人的自身的认知的驱动源,最大的驱动源来自于生存,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要学习的所有的内容,其中吃饭、走路、说话这三项技能占99%,其他所有的知识的学习量和难度不外乎占1%,一个乞丐和诺贝尔奖得主,这两者之间的学习内容差异其实也就是在这1%里面。一个受精卵从怀孕开始到张口用汉语说出妈妈这两个字,用英语说出妈妈这两个字,用闽南话说出妈妈这两个字………其实已经完成了人生的99%的学习内容,因为这是一个极其陡峭的学习曲线。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天生就是极其神奇的,能够从一个受精卵到能够说话、走路、吃饭,这么难的事情都可以学会,那为什么人到长大之后,学新东西就很费劲了呢?其实人的学习能力没有消失,而是学习驱动源消失了,基于人的进化过程,大部分的学习驱动源都是基于生存,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的生存相对压力较小,会走路、吃饭、说话之后,基于生存的驱动源就变得很弱小了,在没有找到新的驱动源之前,表面上看,就是学习能力反而下降为1%,其实不是的,是驱动源被削弱了。因此,认知冲击的发生,提供了一种契机,抓住这种契机,以避免自身为社会变革所淘汰为驱动源,重新激活自己的学新能力,进而反逼提高自己的认知范围,对自己的三观进行重新架构调整,做出适当的行为决策,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文转自#区块链世界观#
Pages:
Jum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