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Author

Topic: 比特时代CEO黄天威:比特股尚缺实际应用,推广决定发展前景 - page 2. (Read 2243 times)

hero member
Activity: 630
Merit: 500
仔细看看内容,其实给予了BTS概念与技术比较高的评价,高回报只给胆大心细的人。
hero member
Activity: 644
Merit: 500
关于比特股(BTS)的热议,在这一年里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一周以来比特股价格暴涨,使之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不知是价格的攀升引爆了大V们的讨论,还是大V们的讨论促使了价格的起飞。庄生梦蝶,还是蝶变庄生,一时说不清道不明。

这边厢,技术研究者在比特股“锚定”的概念上又争论不休;投机者不明觉厉,反正只要是有炒作的概念大家就一哄而上。而有朋友发问:“比特股的未来商业应用在哪里?不要锚来锚去的,搞的头晕。钱能直接用,干嘛还要锚定?”为此,比特帮联系到了比特时代CEO黄天威,请黄总给我们讲一讲什么是比特股,以及看看他是怎么看待比特股投资的。

怎么理解比特股?

比特股是一个非常非常前沿,概念和设计也是非常牛逼的去中心化资产交换系统。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一个被称之为“锚定”的概念体系。其实很多人很难理解什么是“锚定”,官方的说法是我们假设出一个美元来,叫做BitUSD,并且假设,1个BitUSD等于1美元,这样BitUSD就可以取代美元在比特股的系统中作为硬通货来流通了。

然而,这个解释对大家来说,无疑过于深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懂它。BTSX系统里面,允许用户抵押BTSX来生成新的虚拟币,比如BitUSD(比特美元)、BitCNY(比特人民币),或者BitBTC(虚拟比特币),举个例子我可以抵押100个BTSX来生成1个BitUSD,而这个BitUSD,我们假设他等值于1美元USD,就是“锚定”概念中的核心。在BTSX提出的概念里,BitUSD等于USD,BitCNY等于CNY,BitBTC等于BTC,这就是锚定。

由于我抵押了BTSX以后生成了BitUSD,这个BitUSD存在BTSX作为抵押物,并且BTSX存在其市场价格,所以会有一个初始的人群,认可BitUSD的存在价值(它确实也是有btsx来保障的)。使得BitUSD可以在BTSX系统中流通,用以交换其它资产。因此,原本不可能出现在比特股系统里的美元,就这样凭空产生了,它的产生是以抵押btsx为前提的。

根据比特股系统的规定,你要获得多少美元,必须抵押相当于2倍等值的btsx给系统,这样,即便btsx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比特股系统中的BitUSD依然具有一定的保值能力。这有点像是钱庄里存银子换银票,也有点像银行的抵押贷款的感觉。

根据比特股的发行方法,比特股的挖矿应该早在(原型股)PTS时期已经完成,那是否说明比特股至少在技术上不会出现分叉?

黄天威的回答是不一定,理论上还是存在分叉的可能性的,任何技术都无法避免这一点,现在有很多检查机制,99.99%的概率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但如果发生可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而对于比特股技术上的劣势,其实现在还看不出来,优势劣势是相对而言的,黄天威也是在二代币出来之后才觉得一代币有劣势,比如容易被攻击,确认时间长等等……

关于比特股的投资炒作

在黄天威看来,目前几乎所有的二代币都是概念炒作的阶段,实际应用的阶段几乎没有。他直言:“目前来说能够在实际应用上超过或者达到比特币五分之一实际应用水平的都很少,其他的币比如瑞波做了快两年了实际上应用依然很窄,现在的比特股,未来币的应用更窄,更多的还是在玩一种数字游戏。大家觉得他未来会成为一种什么东西,炒作的是一种预期,一种概念。这占主要因素。”

不过,黄天威认为不能单纯地从炒作和应用的角度去衡量一个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到底给人们和社会带来多少好处和价值,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去观察,中间还需要经历很多发展阶段。

如果时间回到15年前,京东哪怕砸出100亿的广告也不会有多少人敢在上面购物,这就是公众的认知尚不足以支撑实体应用的发展。但是15年前,网上购物概念即便没有多少人认可,却依然受到很多投资人的青睐,即便是当初很不成熟的“8848珠穆朗玛购物网站”,一样获得了巨额的资本注入,这就是概念先行。

在当前这个阶段里,数字货币更多地是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而实际落地的应用,则和整个社会的认知、金融环境、利益链条密切相关,如果在一个不合适的环境里一昧地追求实际应用,也有可能会造成数字货币发展缓慢、无力推动、甚至胎死腹中的局面。靠概念和炒作进行推广,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数字货币的认知,进而推动数字货币实际应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一些比特股的投资者,有投资者坦诚地说,比特股目前还有很多Bug,但这是实际上是概念上的一场实验。一句老话:认真你就输了。(摘自:比特帮)
Pages:
Jump to: